立冬时节南北方气候差异显著,主要体现在气温、降水、季节过渡及极端天气等方面,具体如下:
1. 气温水平:北方骤冷 vs 南方温和
北方立冬后受冷空气频繁影响,气温快速下降,东北、西北等地区已进入寒冷冬季,如黑龙江11月平均气温可低至10℃左右,部分地区甚至提前供暖;华北地区11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可从10℃左右降至5℃以下,早晚温差大。南方气温下降平缓,立冬至小雪期间常出现“十月小阳春”天气,风和日丽、温暖舒适,如广州11月平均气温仍在20℃以上,福州、南宁等地甚至更高,远未达到气象入冬标准(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≤10℃)。
2. 降水形态与分布:北方雨雪交替 vs 南方湿冷有雾
北方立冬后降水逐渐从雨转为雪,华北部分地区(如北京)初雪常在此时降临,东北、西北地区已是大雪纷飞,且降雪量较大;北方空气干燥,降水形式以雪为主,部分地区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。南方降水仍以雨为主,但湿度大,早晚易出现大雾,如江南、西南地区11月雾日增多,有时会出现持续阴雨天气,但整体降水量较秋季减少。
3. 季节过渡特征:北方入冬 vs 南方“小阳春”
北方立冬后迅速进入冬季,万物凋零、草木枯萎,农林作物全面进入越冬期(如小麦、油菜停止生长),部分地区提前启动供暖。南方仍处于秋季向冬季的过渡阶段,被称为“十月小阳春”,自然景观仍保留较多秋季特征,如树叶尚未完全凋落,部分花卉(如菊花)仍在开放,直到冬至后才逐渐感受到明显的寒意。
4. 极端天气与影响:北方寒潮频发 vs 南方冷空气较弱
北方立冬后冷空气势力强,易引发寒潮、大风及暴雪等极端天气,对农业生产(如越冬作物)、交通(如道路结冰)及居民生活(如供暖需求)造成较大影响。南方冷空气强度较弱,多为降温过程,但偶尔会有强冷空气南下,导致气温骤降,对晚稻收晒、冬种(如晚茬冬麦、油菜)有一定影响,需防范冻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