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——王维(唐)
诗句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
解析:此诗是重阳节思亲的经典之作。诗人漂泊异乡,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,想象兄弟们登高插茱萸的场景,却因自己缺席而遗憾。诗句以朴素的情感,传递了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的共鸣,也隐含对家中长辈的牵挂,成为重阳敬老的情感符号。
2. 《秋登兰山寄张五》——孟浩然(唐)
诗句:“北山白云里,隐者自怡悦。相望试登高,心随雁飞灭。愁因薄暮起,兴是清秋发。时见归村人,沙行渡头歇。天边树若荠,江畔洲如月。何当载酒来,共醉重阳节。”
解析:诗人在重阳节登高远望,思念友人(长辈或友人中的长辈)。末句“何当载酒来,共醉重阳节”以邀请友人携酒共度重阳的方式,表达对相聚的期盼,体现了对长辈的关怀与陪伴之心,符合重阳“尊老聚会”的传统。
3. 《过故人庄》——孟浩然(唐)
诗句:“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”
解析:诗人应邀到友人家中做客,重阳节时再次约定相聚。诗句描绘了田园生活的闲适,末句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”以“再聚重阳”的约定,传递了对友人的重视,也体现了重阳节“尊老重情”的文化内涵——长辈的邀请是对晚辈的关怀,晚辈的赴约是对长辈的尊重。
4. 《酬乐天咏老见示》——刘禹锡(唐)
诗句:“人谁不顾老,老去有谁怜。身瘦带频减,发稀冠自偏。废书缘惜眼,多灸为随年。经事还谙事,阅人如阅川。细思皆幸矣,下此便翛然。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”
解析:这是刘禹锡酬答白居易的诗,主题是“咏老”。诗人虽感慨衰老,但更强调老年人的价值——“经事还谙事,阅人如阅川”(经历多、见识广)。末句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”以“夕阳红”比喻老年人的活力,鼓励老年人保持积极心态,也呼吁社会尊重老年人的经验与智慧,是重阳“敬老”精神的升华。
5. 《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》——佚名(宋)
诗句:“重九江村午宴开,奉觞祝寿菊花醅。明年更比今年健,共把青春倒挽回。”
解析:这首诗以“重阳宴会”为场景,描写了村民为老人祝寿的热闹场面。“奉觞祝寿菊花醅”直接点出重阳敬老的主题,“明年更比今年健,共把青春倒挽回”则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愿,体现了民间尊老、敬老的淳朴情感。
6. 《采桑子·重阳》—— *** (现代)
诗句:“人生易老天难老,岁岁重阳。今又重阳,战地黄花分外香。一年一度秋风劲,不似春光。胜似春光,寥廓江天万里霜。”
解析: *** 以豪迈的笔触写重阳,虽未直接写“敬老”,但“岁岁重阳”的循环中,蕴含对生命价值的思考。重阳节作为“老人节”,这首诗提醒人们珍惜时光,关注老年人的生活,让他们的晚年如“战地黄花”般绽放光彩,具有时代特色的敬老内涵。
这些诗句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重阳节“尊老敬老”的传统:有的表达对长辈的思念与牵挂,有的描绘重阳聚会的温馨场景,有的歌颂老年人的价值与活力。它们不仅是文学经典,更是重阳文化的生动载体,传递着中华民族“尊老、爱老、助老”的美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