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龙的节日名称五月初五及相关习俗讲究

admin

端午节(五月初五):龙的节日名称及习俗讲究

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重午节、龙舟节、天中节、龙日节等,其中“龙舟节”“龙日节”直接关联“龙”的主题,体现了这一节日与龙文化的深厚渊源。

一、作为“龙的节日”的核心依据

关于龙的节日名称五月初五及相关习俗讲究

端午节的起源与“龙”的图腾崇拜密切相关。据学者闻一多在《端午考》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中考证,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“龙”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,主要依据有三:一是端午节两大核心活动——吃粽子(粽子投入水中常被蛟龙窃食)与划龙舟(使用龙形舟船),均与“龙”直接相关;二是吴越百姓有“断发纹身”的习俗,目的是“以像龙子”,模拟龙的形象;三是古代五月初五有用“五彩丝系臂”的风俗,这与“像龙子”的纹身传统一脉相承。

仲夏端午正值“飞龙在天”的天象(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央,为全年最“中正”之位),古人认为这是“龙气旺盛”的吉日,适合举办祭龙、祈福活动,进一步强化了端午节“龙的节日”属性。

二、与“龙”相关的习俗讲究

1. 划龙舟:祭龙与祈福的核心活动

划龙舟是端午节更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,起源于上古时期的龙图腾祭祀。古人认为龙是掌管风雨、主宰水域的神灵,通过划龙舟(模拟龙在水中游动的形态)可以娱神、酬神,祈求龙祖保佑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后来,这一习俗逐渐与纪念屈原的传说结合(如屈原投江后,百姓划舟寻找其尸体),但“祭龙”的核心内涵始终保留。赛龙舟时,龙舟通常雕刻成龙形,船身绘有鳞片、龙头等图案,桡手身着统一服饰,比赛过程中锣鼓喧天、呐喊助威,场面热烈非凡。

2. 吃粽子:祭龙与驱邪的象征

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,最初是用于祭龙的供品。传说屈原投江后,百姓担心江中的蛟龙会吃掉他的尸体,便将粽子投入江中(粽子用粽叶包裹成角状,形似菱角,蛟龙不喜),以保护屈原的遗体。后来,吃粽子逐渐演变为纪念屈原的习俗,但“祭龙”的原始意义仍未消失。粽子的馅料因地域不同而各异,常见的有糯米、红枣、豆沙、咸蛋黄、猪肉等,寓意吉祥安康。

3. 挂艾草菖蒲:驱邪避灾的“龙形”装饰

端午节当天,民间有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的习俗,即在门眉、堂中悬挂艾草、菖蒲(有时还会搭配桃枝)。艾草的茎、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,能驱蚊蝇、净化空气;菖蒲叶片形似宝剑,民间认为其有“斩邪”的功效。这些植物的组合不仅起到了驱虫避疫的作用,更象征着“以龙驱邪”——古人将艾草、菖蒲视为“龙”的化身,相信它们能守护家庭平安。

4. 佩香囊:龙形饰物的祈福寓意

香囊是端午节的传统饰物,通常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(五色对应五行,象征吉祥),内装香料(如白芷、川芎、雄黄等)。香囊的形状多样,有的是“龙形”(如龙头、龙身),有的是“圆形”(象征团圆)。佩香囊不仅能驱邪避瘟(香料的芳香气味能抑制病菌),还能作为礼物赠送亲友,表达祝福之情。

5. 浴兰节:与龙相关的清洁仪式

端午节又称“浴兰节”,源于古代的“兰汤沐浴”习俗。古人认为兰草(或艾草、菖蒲)具有驱邪避疫的作用,用其煮水沐浴可以清除身上的污垢和邪气,迎接“飞龙在天”的吉日。这一习俗与“祭龙”相关,因为龙是洁净、神圣的象征,沐浴兰汤是为了让自己更符合“祭龙”的礼仪要求。

三、其他常见习俗

除上述与“龙”直接相关的习俗外,端午节还有喝雄黄酒(用雄黄、菖蒲根浸泡的酒,传说能解毒避瘟,但现代医学认为雄黄含砷,不宜饮用)、打午时水(午时(11:0013:00)汲取的水,认为具有“龙气”,可用来煮饭、洗澡)、浸龙舟水(将龙舟划过的水收集起来,用于浇灌植物或清洗物品,寓意“龙水”能带来好运)等,这些习俗共同构成了端午节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