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州西湖之畔有一座飞鹅岭,高约70米,山脉翔翥如飞鹅展翅,是“鹅城”名称的直观地理起源。据《惠阳山水纪胜》记载,飞鹅岭“山翔翥如鹅张翼”,其形态早在古代就被民众与“鹅”关联,成为“鹅城”的视觉符号。
2. 传说演绎:仙人与木鹅的传说
“鹅城”的传说可追溯至南北朝,与诗人谢灵运相关。相传谢灵运被流放广州期间,夜梦罗浮山,按梦境乘木鹅船逆东江而上,抵达惠州后环视江湖相连的景色,便在小船上过夜。次日,木鹅船化为飞鹅岭,谢灵运在此“羽化登仙”(后世为讳言其被诛之事,演绎为传说)。这一传说赋予“鹅城”神秘色彩,成为民间口耳相传的经典版本。
3. 文字固化:苏东坡诗文的传播
北宋绍圣三年(1096年),苏东坡被贬惠州,在白鹤峰购地建屋。新屋上梁时,他撰写《白鹤新居上梁文》,其中“鹅城万室,错居二水之间;鹤观一峰,独立千岩之上”的句子,首次将“鹅城”作为惠州的别称写入文字。尽管苏东坡并非“鹅城”名称的创造者,但他的诗文极大推动了这一别称的传播,使其成为惠州的文化标识。
4. 官方与民间的共同认可
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在《舆地纪胜》中明确记载“古有木鹅仙城,相传古仙放木鹅流而至此,因建城……至今称惠阳曰鹅城、鹅岭”,将传说与文字记载结合,进一步固化了“鹅城”的名称。此后,历代文人如苏籀、杨起元等均在作品中提及“鹅城”,民间也通过“飞鹅岭”“鹅城传说”等延续这一称呼。
二、“鹅城”为何成为惠州的专属称谓
1. 地理标志的唯一性
飞鹅岭是惠州西湖的制高点,也是古城的天然屏障,其“飞鹅”形态独一无二,成为惠州城的地理符号。历代方志、文人作品均以“飞鹅岭”指代惠州,如“铁链锁孤舟,浮鹅水面游”的谣谚,将飞鹅岭与惠州城绑定,强化了“鹅城”的专属感。
2. 文化内涵的深度绑定
“鹅城”传说与惠州的历史、山水深度融合。谢灵运的传说将“鹅城”与古代文人的“仙踪”联系起来,增添了文化底蕴;苏东坡的诗文则将“鹅城”与惠州的城市形象绑定,成为惠州的文化名片。“鹅城”传说中的“木鹅化山”“仙人羽化”等元素,契合惠州“岭南名郡”的山水人文气质。
3. 历史传承的连续性
从南北朝传说到北宋文字记载,再到明清文人的反复提及,“鹅城”这一称呼历经千年传承,从未中断。民间通过传说、谣谚,官方通过方志、碑刻,共同维护了“鹅城”作为惠州专属称谓的连续性。即使现代,“鹅城”仍是惠州更具辨识度的别称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