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起始(“立”为开始之意,“秋”代表禾谷成熟)。太阳到达黄经135°时(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),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启。自然界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万物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,是夏秋之交的重要转折点。
从气候特征看,立秋虽预示暑热渐退,但并非气象学上的入秋(气象学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22℃为入秋标准)。立秋后,我国多数地区仍处于“三伏天”后期,仍有高温天气,民间称为“秋老虎”(通常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,持续一两个月)。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,早晚会有凉意,整体趋势向凉爽过渡。
立秋的主要习俗
祭祀土地神与庆祝丰收:立秋是收获的季节,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、庆祝丰收的习俗。周代天子会亲率文武百官到西郊迎秋,举行祭祀秋神的仪式;汉代延续此俗,百官换皂领白衣在西郊迎接秋风;部分地区还有“尝新”习俗,将新收的米谷做成食物,供奉祖先,感恩丰收。
贴秋膘: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,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。因夏季炎热,人们食欲减退、饭食清淡,体重多有减轻(称为“苦夏”)。秋风一起,胃口大开,需通过吃炖肉、烤肉、涮肉等肉食“以肉贴膘”,补充夏季流失的营养,增强体质。
啃秋(咬秋):又称“咬秋”,是立秋更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。人们通过吃西瓜、香瓜、山芋、玉米等瓜果蔬菜,寓意“咬住秋天”,迎接秋凉。城里人多买西瓜全家围啃,农人则在瓜棚、树荫下席地而坐,豪放地啃食,传递丰收的喜悦。
晒秋:主要流行于湖南、广西、安徽、江西等山区。因平地稀少,村民利用房前屋后、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(如辣椒、玉米、皇菊、干菜等),形成“晒秋”景观。这一习俗不仅用于晾晒粮食,更象征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其他习俗:宋代有“迎秋于西郊”的仪式,宫廷会将盆栽梧桐移入殿内,待立秋时辰到,太史官高声奏“秋来了”,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,以寓报秋之意;明清时期有“悬秤称人”验肥瘦的习俗,与立夏日对比,判断夏季是否“苦夏”;部分地区还有“喝秋水”的习俗,认为立秋日喝一杯水可消积暑、防腹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