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岁首祈年祭祀活动,是华夏先民为报祭天地众神、祖先恩德,祈求来年丰收与平安的重要仪式。其历史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,历经虞舜时期(舜即位后祭拜天地,被视为农历新年的开端)、夏商周三代(夏朝称“岁”,商朝称“祀”,周朝称“年”)的演变。汉武帝时期恢复旧历,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为“岁首”,春节日期由此固定,延续至今。
二、春节的核心风俗
1. 年前筹备:从腊八到除夕的“忙年”仪式
腊八节(腊月初八):喝腊八粥(由大米、豆类、坚果等熬制,寓意丰收与吉祥)、泡腊八蒜(用醋泡蒜,色如翡翠,象征“算账清零”),部分地区还有祭祀祖先的习俗。
祭灶(腊月二十三/二十四):俗称“小年”,人们会在灶前摆上关东糖、糖粥等供品,希望灶王爷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。祭灶后,旧灶神像会被烧掉,寓意“送灶上天”,除夕再贴新像。
扫尘(腊月二十四):又称“掸尘”,全家动手打扫房屋、庭院,清除积灰与杂物,寓意“除陈布新”,扫走“穷运”“晦气”,迎接新年。
办年货:从腊月二十五开始,人们会采购年货,包括糖果、瓜子、肉类、新衣、春联、年画等,为过年做准备。
贴年红(除夕前):包括贴春联(用红纸书写对仗工整的吉祥语句,如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”)、福字(倒贴寓意“福到”)、窗花(剪纸图案,如福娃、生肖,增添喜庆)、门神(如秦琼、尉迟恭,驱邪保平安)。
2. 除夕:团圆与守岁的重头戏
年夜饭:又称“团圆饭”,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。北方必吃饺子(形似元宝,寓意“招财进宝”),南方必吃汤圆(象征“团团圆圆”),还有年糕(寓意“年年高升”)、鱼(寓意“年年有余”)等,菜品丰富且讲究“吉利”。
守岁:除夕夜全家围坐在一起,通宵不眠,等待新年钟声敲响。守岁寓意“辞旧迎新”,象征“熬过岁末,迎来新岁”,也有“珍惜时光”的含义。
压岁钱:长辈给晚辈的红包,用红包装着,寓意“压祟”(驱邪避灾),保佑晚辈平安健康。现在已成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祝福。
3. 大年初一:拜年与迎新
拜年:大年初一清晨,人们穿新衣、戴新帽,出门走亲访友,互相拜年。传统拜年礼仪包括拱手作揖、说“新年好”“恭喜发财”等吉祥话,现在也有 *** 拜年、微信拜年等形式。
不动扫帚:大年初一早上不扫地、不倒垃圾,避免“扫走”新年的运气;也不说不吉利的话,保持喜庆氛围。
4. 正月十五:元宵节收尾
吃元宵:正月十五吃元宵(或汤圆),象征“团团圆圆”,是春节的最后一个重要习俗。
舞龙舞狮:通过舞龙、舞狮表演,增添节日喜庆,寓意“驱邪避灾、祈求吉祥”。
猜灯谜:将谜语写在灯笼上,让人们猜测,增添节日乐趣,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。
三、春节的经典传说故事
1. “年”兽传说
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“年”的凶猛怪兽,每到除夕就会从海底爬上岸,伤害人畜、毁坏田园。后来人们发现“年”怕红色、火光、炸响,于是在除夕之夜贴红春联、燃放爆竹、守岁,成功驱赶了“年”兽。这些习俗逐渐成为春节的传统。
2. 万年创历法传说
古代有个叫万年的年轻人,看到节令混乱,想制定准确的历法。他受树影移动、山崖滴泉的启发,发明了晷仪(测日影定时刻)和漏壶(计算时间)。后来他将历法献给国君祖乙,祖乙将新年定在农历正月初一,称为“春节”。
3. 祭灶传说
灶王爷是玉帝派到人间监督善恶的神灵,每年腊月二十三要上天汇报人间情况。人们为了让灶王爷“美言几句”,会在灶前摆上关东糖(粘住他的嘴),希望他不说坏话。祭灶后,旧灶神像会被烧掉,寓意“送灶上天”。
4. 熬年守岁传说
传说“年”兽每到除夕就会来伤人,百姓们掌握了它的活动规律,便在除夕之夜围坐在一起,吃年夜饭、聊天,等待天明。这就是“守岁”的由来,寓意“熬过岁末,迎来新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