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二十八习俗是什么

admin

腊月二十八的核心习俗围绕“备主食”与“增喜庆”展开,主要有以下几项:

1. 发面/蒸馍:筹备隔年主食

民谣有“腊月二十八,把面发”“腊月二十八,打糕蒸馍贴花花”之说。过去没有现代发酵粉,普通面易变质,而发面耐存放,因此这天家家户户会发面,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。部分地区还有具体做法:山西太原蒸“糕儿馍馍两笸箩”,河北蒸枣花作除夕祭祖供品,河南“蒸馍炸圪塔”,胶东地区则将饽饽做成花卉、龙凤、雀蝶等造型,出锅后用颜料染成五颜六色,既美观又寓意吉祥。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(因“蒸”与“争”、“炒”与“吵”谐音不吉利),所以人们会提前蒸出足够全家吃一周的馒头,称为“隔年吃”。

腊月二十八习俗是什么

2. 打年糕:寓意“年年高”

年糕以黏米面或粟米面为主要原料,加入大枣、豆类等蒸制而成。因“糕”与“高”谐音,过年吃年糕象征“年年高”,寓意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传统糕点。

3. 贴花花:营造喜庆氛围

“贴花花”涵盖贴年画、春联、窗花等内容。其中,春联起源于古代“桃符”(古人以桃木辟邪,后蜀君主孟昶题写的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”为之一副春联),后演变为用红纸书写;窗花则以剪纸艺术为主,图案多为福字、花卉、动物等,贴于门窗、墙壁,增添浓浓年味。人们还会在屋门、墙壁贴“福”字,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。

4. 地区特殊习俗

部分地区的腊月二十八有独特传统:如山东、河北、河南交界处及安徽宿松、太湖交界等地,因历史原因(如躲避战乱、仆人返乡),保留着“腊月二十八过年”的习俗,当天会举行大团圆宴,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团圆饭,热闹非凡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