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(秋季的之一个节气),其前一个节气为第十二个节气——大暑。大暑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交节,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,以“湿热交蒸”为典型特征;立秋则在8月7日至9日交节,标志着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万物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,天气逐渐由热转凉。
立秋的讲究
1. 三候特征
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,反映自然界的渐进变化:
一候凉风至:立秋过后,刮风时不再有夏季的闷热感,风中带着丝丝凉意;
二候白露生:昼夜温差增大,清晨时分地面或植物上会出现细小的露珠(尚未凝结成霜);
三候寒蝉鸣: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开始鸣叫,提示暑气渐退、秋意渐浓。
2. 传统习俗
迎秋:周代天子亲率三公九卿、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,举行祭祀仪式;宋代宫廷将盆栽梧桐移入殿内,立秋时辰一到,太史官高声奏“秋来了”,梧桐落下一两片叶子,以寓“报秋”之意。
贴秋膘:夏季人们因“苦夏”消瘦,立秋时通过吃炖肉、白切肉、饺子等美食“贴膘”,补充营养、增强体质,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。
啃秋/咬秋:北方吃西瓜、香瓜,南方部分地区吃山芋、玉米棒子,寓意“咬住”秋天,避免秋痱子或腹泻;天津等地还有“立秋西瓜”习俗,将西瓜与茄脯、香薷饮同食,预防疾病。
称人:立夏、立秋各称一次体重,以验“夏中之肥瘠”。司称人边称边说吉祥话(如“秤花八十七,活到九十一”),寄托对健康长寿的期盼。
3. 农事与生活注意事项
农事繁忙:立秋是秋收作物的关键生长期,中稻开花结实、大豆结荚、玉米抽雄吐丝、棉花结铃,需及时追肥、耘田、整枝,确保作物正常成熟;华北地区开始播种大白菜,需抓紧时间以保证低温来临前包心坚实。
防暑与防病:立秋仍处于“三伏天”(尤其是“秋后一伏”),气温仍高,需注意防暑降温;立秋雷鸣被视为不吉之兆,民间认为会导致稻谷不实,需防范干旱或暴雨等极端天气。
养生调理:立秋后气候干燥,应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(如梨、百合、银耳、蜂蜜),避免辛辣、油腻食物;早睡早起,顺应阳气收敛,保持心情舒畅,预防“秋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