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弘”是汉语通用一级字,读音为hóng,部首为“弓”,总笔画5画。其含义围绕“大”“广”“发扬”等核心展开,涵盖名词、形容词、动词三类词性。
1. 名词:本义与姓氏
本义:弓声:源自甲骨文的会意兼形声字(从弓、从口,弓亦声),最初指拉弓时发出的洪亮声音。如《说文》记载“弘,弓声也”;汉代文献《殷墟文字丙编》中有“帝其弘令雷”的用法(意为“帝大声命令雷”)。
姓氏:作为姓氏使用时,“弘”多为历史人物或特定家族称谓。例如清初画家弘仁(本姓江,名韬,安徽歙县人,工画山水)、唐代留学唐朝的日本僧侣弘法(日本佛教真言宗开宗祖师)。
2. 形容词:大、广、宽宏
大的(现多作“宏”):假借为“宏”,表示体积、规模或程度超过一般。如《尔雅·释诂》中“弘,大也”;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》“丧乱弘多”(意为“战乱灾祸极为严重”);成语“弘图”(宏伟的蓝图)、“弘愿”(宏大的誓愿)均用此义。
广大的:强调范围或领域的辽阔、覆盖广。如《论语·泰伯》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(意为“士人必须有广阔坚毅的品格,因为责任重大、路途遥远”);《新唐书·魏征传》“故道德之旨未弘,而锲薄之风先摇”(意为“所以道德的主旨未被发扬,而刻薄的风气已经兴起”)。
宽宏的:形容人的度量大、心胸开阔。如“弘量”(宽宏的度量)、“弘宥”(宽恕)、“弘厚”(宽大忠厚)。《宋书·庾炳之传》中有“陛下迟迟旧恩,未忍穷法,为弘之大,莫复过此”(意为“陛下因长久的恩情,不忍严惩,这种宽宏是前所未有的”)。
3. 动词:扩大、光大、宽容
扩大;推广;光大:表示使事物由小变大、由局部到整体发展。如《论语·卫灵公》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(意为“人能够发扬大道,而不是大道使人发扬”);《新唐书·魏征传》“弘长”(意为“光大发扬”);现代常用词“弘扬”(大力宣扬,如“弘扬祖国文化”)均用此义。
宽容:表示对人宽厚、不计较。如“弘恕”(宽容)、“弘通”(宽宏通大)。《晋书·庾亮传》“陛下弘宥,未忍加罪”(意为“陛下宽恕了他,不忍心治罪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