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分节气的简介 春分昼夜平分是什么意思

admin

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,也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,古时又称“日中”“日夜分”“仲春之月”。其命名源于“分”的双重含义:其一,昼夜均分——春分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,全球各地(除南北极点外)昼夜时长几乎相等,各为12小时;其二,平分春季——传统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,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正中,将春季划分为均等的两部分。

从天文历法看,春分的判定以太阳到达黄经0°为标志,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(极少数年份为19日或22日)。太阳沿黄道自南向北移动经过赤道,南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趋于均衡,是季节转换的关键节点。

春分时节的气候特征鲜明:除青藏高原、东北、西北和华北北部等高寒或高纬度地区外,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至0℃以上,严寒基本消退,气温回升加快。华北、黄淮等地日平均气温可达到10℃以上,进入明媚的春季;江南地区则呈现“桃花汛”景象,降水逐渐增多,空气湿润。大地草木萌发,岸柳青青,莺长,小麦拔节,油菜花香,桃红李白,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。

春分节气的简介 春分昼夜平分是什么意思

春分昼夜平分的具体含义

“春分昼夜平分”是春分节气最核心的天文特征,主要包含两层科学内涵:

一是时间均等: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,地球自转轴与太阳光线垂直,使得全球各地(除南北极点外)的白天和黑夜时长严格相等,各为12小时。这种昼夜均等的状况是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的结果,也是二十四节气中“二分”(春分、秋分)的标志性特征。

二是季节转折:春分是北半球从冬季向夏季过渡的关键节点。春分过后,太阳直射点开始持续向北半球移动,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长逐渐延长,黑夜逐渐缩短;而南半球则相反,白昼渐短、黑夜渐长。这种昼夜长短的变化,标志着北半球春季的正式开始,南半球秋季的来临。

需要说明的是,由于大气层的折射作用,实际观测中春分日的白天会略长于12小时(如北京地区春分日白天约12小时8分钟),但这种差异非常微小,不影响“昼夜均分”的整体特征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