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著名戏曲:梨园戏

admin

梨园戏是福建省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,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,与浙江南戏并称为“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”的“闽浙之音”,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,被誉为“古南戏活化石”。其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、漳州、厦门及广东潮汕地区,更远传至港澳台及东南亚闽南语系华侨聚居地,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
一、历史沿革:从宋元南戏到“活化石”的传承

梨园戏起源于宋元时期泉州的歌舞百戏,南宋绍熙元年(1190年)后,“优戏”在闽南地区流行,绍定年间(12281233年)朱熹学生真德秀任泉州知州时曾颁布“禁戏”劝农文,说明“南曲戏文”已广泛流传。明代嘉靖四十五年(1566年),“潮泉二部”《荔镜记》刊本的出现,标志着梨园戏进入成熟期。明清时期,梨园戏形成“大梨园”(上路、下南)与“小梨园”(七子班)三大流派,成为闽南地区更具影响力的剧种之一。清末,高甲戏、歌仔戏兴起,梨园戏因严格师承、固步自封逐渐式微,濒临消亡。新中国成立后,1952年流散民间的艺人组成晋江县大梨园实验剧团,1953年改称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(后更名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),通过抢救传统剧目、整理加工,使古老剧种焕发新生。

福建著名戏曲:梨园戏

二、艺术特点:古典形态的完整保留

1. 音乐唱腔:泉腔闽韵的活态传承

梨园戏的音乐属曲牌体,唱腔源于晋唐古乐,以泉音(泉州方言)演唱,一字多腔,保留了大量古曲牌名,如《摩诃兜勒》《霓裳羽衣曲》《太子游四门》等。伴奏以南音为基础,主要乐器有南鼓(压脚鼓,全国独有,通过脚压鼓面控制音量)、南琶(横抱演奏,保留唐制)、二弦(保持古奚琴原形)、尺八(洞箫,唐宋遗制)等,音色古朴典雅。调式以雅乐音阶为主,节拍形式多样,如“紧七撩”(8/4拍)、“紧三撩”(4/4拍)等,符合宋元南戏的音乐特征。

2. 表演程式:“十八步科母”的严格规范

梨园戏有一整套严格的表演程式,核心是“十八步科母”,涵盖举手、分手、拱手、毒错(愤怒)、过眉(女子赞美)等动作,要求“垂手行如风,分手到肚脐,拱手到下颌”,体现了宋元南戏“科介为骨”的表演传统。压脚鼓被称为“万军主帅”,通过脚的位置变化指挥整场表演,形成独特的节奏体系。

3. 舞台美术:简约古朴的风格

梨园戏舞台装置极为简约,传统演出场地“棚”正后方仅摆长条椅(区别于一般戏曲的“一桌二椅”),保留了南宋杂剧的原始风貌。化妆造型简洁鲜明,旦角抹胭脂、水粉,小旦梳“糕人身”(软糯发型),净角画脸谱,丑角用白粉画鼻梁,均符合宋元南戏的审美特征。砌末(道具)中保留有南宋杂剧《眼药酸》的道具,如“竹杯”,体现了剧种的古老性。

三、流派分类:三大流派的特色差异

梨园戏分为小梨园(七子班)、上路老戏、下南老戏三大流派,各有其独特的剧目与表演风格:

小梨园(七子班):又称“戏仔”,由未成年童伶组班,以生、旦、贴(小旦)为主要行当,剧目多为才子佳人戏,如《陈三五娘》《郭华》《董永》等,风格典雅细腻,注重情感刻画。

上路老戏:又称“上路”,源自浙江南戏,以生、旦、净、丑为主要行当,剧目多为忠孝节义题材,如《王魁》《赵贞女》《朱文》等,风格古朴庄重,保留了较多宋元南戏的原始形态。

下南老戏:又称“下南”,为本地土生戏,以净、丑、外、末为主要行当,剧目多为民间传奇,如《郑元和》《范睢》《梁灏》等,风格粗犷鲜活,充满泥土气息。

四、经典剧目:宋元南戏的活态呈现

梨园戏保存了大量宋元南戏剧目,其中《荔镜记》(《陈三五娘》)最为著名,以轻喜剧手法讲述陈三与五娘的爱情故事,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,数百年来盛演不衰,被莆仙戏、高甲戏等剧种移植。《王魁》《赵贞女》《朱文》《刘文龙》《郭华》《刘知远》等剧目也保留了宋元南戏的原始形态,如《王魁》中没有《琵琶记》“打神告庙”的情节,而是保留了桂英“走路”的名折,展现了宋元南戏质朴诙谐的风貌。

五、传承与发展:从“活化石”到现代舞台

新中国成立后,梨园戏通过“抢救、整理、创新”的路径实现传承。1950年代,整理改编《陈三五娘》《郭华》等传统剧目,其中《陈三五娘》被拍成电影,成为经典;《朱文太平钱》被誉为“海内孤本”,受到戏曲界高度评价。20世纪80年代后,新编古装剧《节妇吟》获1987年福建省第17届戏剧会演剧本一等奖及导演、音乐等奖项,1988年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及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,剧中颜氏扮演者曾静萍获福建之一个全国戏剧梅花奖。近年来,梨园戏通过创新融入现代元素,如《促织记》以《聊斋志异》为蓝本,采用立体舞台结构、音乐叙事等手法,推动古老剧种与现代审美结合,先后出访日本、菲律宾、意大利等国,向世界展示闽南文化的魅力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