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地处江南水乡,自古为鱼米之乡、丝绸之府,其风俗习惯融合了吴越文化的灵秀与农耕文明的质朴,尤其在春节期间,各地习俗既保留传统内核,又因地域差异衍生出独特风情,成为“浙”里年味的鲜活注脚。
一、浙江年俗的共同底色
浙江人的春节流程与全国大致呼应,但细节处尽显巧思:
年夜饭:是家庭团聚的核心仪式。杭州人偏爱酱油肉粽(四角粽,咸甜兼具)、炒年糕(韭芽、笋丝、肉丝搭配,寓意“年年高”);宁波人的汤团(白糖猪油芝麻馅,象征“团团圆圆”)是早餐必备,亦有“浆板汤果”(无馅糯米团)作为替代;温州正月初一吃松糕(夹酱油肉肥膘,甜咸交织),还有用红糖年糕做的“元宝”(缠红绳、万年青枝叶),由两人挨家挨户“送元宝”,寓意“招财进宝”。
拜年规则:温州有“有心拜年,重五不迟”的俗语,正月初一不走亲戚(仅行香),初二起才开始长辈、平辈互拜,新婚夫妇初到岳家称“拜头年”;部分地区拜年时间可延至正月十五。
祈福活动:杭州人正月初八有“烧八寺香”传统(现简化为烧头香,灵隐寺更受欢迎);绍兴的“祝福”(请大菩萨)是全年最隆重的祭祀,腊月廿四至廿八夜举行,男性当家人主持,全家男丁行三跪九叩大礼,祈求福神庇佑。
二、各地特色年俗:一城一韵的年味密码
1. 宁波:年糕里的“年年高”
宁波年糕历史可追溯至宋代,腊月二十五六,青壮年便开始“搡年糕”(浸泡大米、磨粉、蒸熟、捣烂),将热米粉倒入石臼,用木杵反复捶打,直至成型。年糕不仅是年夜饭的主角,还可切片煎烤、做汤,寓意“日子越过越有劲儿”。
2. 温州:分岁酒的“十全十美”
温州年夜饭称“分岁酒”,精髓是“高脚碗十大盘”(十冷盘+十热菜),用红色高脚碗盛装,每道菜配一片红萝卜(称“红菜”,谐音“红火”),寓意“十全十美、红红火火”。分岁酒不仅是家庭聚餐,更是亲友联络感情的重要场合。
3. 湖州:踩街的“热闹劲儿”
湖州春节期间有“踩街”传统,舞龙舞狮、马灯、旱船、渔灯、船拳等特色队伍巡游,表演者身着鲜艳服饰,手持道具,锣鼓喧天。踩街活动源于隋唐,初衷是百姓自发庆祝新年,如今已成为展示湖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4. 嘉兴:镬糍茶的“暖心味”
嘉兴临近过年有“摊镬糍”习俗(糯米粉加水调糊,锅中摊成薄饼,软糯香甜),镬糍可直接吃,也能泡“镬糍茶”(加开水、糖或盐)。新年里,亲戚上门拜年,必先端上一碗镬糍茶,寓意“暖暖身子、吉祥如意”。
5. 绍兴:祝福的“庄重感”
绍兴“祝福”(请大菩萨)仪式严格遵循传统:供桌按“横神直祖”摆放(神灵牌位横放,祖先牌位直放),福礼包括鸡、鱼、猪肉(均为全只,象征“完整”),摆法有“鱼头朝里、猪头朝外”等规矩。仪式由男性当家人主持,全家男丁行大礼,体现了绍兴人对祖先的敬畏之心。
6. 金华:板凳龙的“灵动美”
金华“迎板凳龙”是正月特色活动,用一块块长凳串联成龙身(每块板凳代表一户人家),前有仪仗队(龙虎大旗、铳声),后有什锦班(锣鼓、唢呐)压阵。浦江板凳龙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2024年还出现在“春节”申遗宣传片中,展现了江南龙舞的灵动与气势。
7. 衢州:两次过年的“传说味”
衢州部分地区有“两次过大年”的习俗(如旧时张湾乡塘林村,腊月二十七和正月初二各过一次),传说与躲避古代讨债人有关。还有“大扫除”传统(江山峡口镇吃完年夜饭,将橱、碗等搬到大溪冲洗,寓意“灶神上报天帝,来年风调雨顺”)。
8. 舟山:晒鱼鲞的“海味年”
舟山作为海岛,年前有“晒鱼鲞”习俗(将新鲜海鱼剖开,撒盐晾晒在通风处)。鱼鲞与“乡”同音,不仅是团圆饭的必备菜(如清蒸鱼鲞、鱼鲞烤肉),更承载了舟山人对家乡的思念。
9. 台州:狮舞的“武韵风”
台州“舞龙舞狮”以临海黄沙狮子为代表(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),又称“上桌狮子”(能在八仙桌上翻滚、跳跃),结合了武术与舞蹈,动作高难(如“飞桌”“跳涧”),寓意“消灾除害、求吉纳福”。春节期间,狮舞队走街串巷,为百姓送上新春祝福。
10. 丽水:鱼灯舞的“鱼米情”
丽水青田“鱼灯舞”是传统灯舞(道具为田鱼造型,用竹篾、彩纸 *** ),正月期间表演,动作模拟鱼的生活习性(如“游水”“觅食”“跳跃”),伴奏乐器有锣、鼓、镲、钹。鱼灯舞象征“年年有余”,体现了青田人民对五谷丰登、生活富足的期盼。
浙江人的风俗习惯,既有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(如祭祖、吃年糕),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(如祈福、舞龙舞狮),更有地域特色的创新(如宁波年糕、温州分岁酒)。这些习俗如同一颗颗明珠,串联起“浙”里浓浓的年味,也让“年”成为了浙江人心中最温暖的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