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气立冬的说法是什么

admin

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起始,于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之间交节。其命名源于古人对自然规律的——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“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”,意味着秋季作物收晒完毕、收藏入库,动物也藏匿起来准备冬眠,生气开始闭蓄,万物进入休养、收藏状态。

立冬的三候现象

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,生动描绘了此时的自然变化:

节气立冬的说法是什么

一候水始冰:气温下降,水已能结成薄冰;

二候地始冻:土地表层开始冻结,变得坚硬;

三候雉入大水为蜃:野鸡一类的大鸟(雉)逐渐少见,海边出现外壳与雉相似的大蛤(蜃),古人误以为雉变成了蜃。

气候特点:过渡与转折

立冬是秋季向冬季的过渡节气,气候由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转变。此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,但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仍有剩余,初冬通常不会很冷(如北方“十月小阳春”)。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,常南侵形成大风、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,11月也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之一。

南北差异:并非同步入冬

我国幅员辽阔,立冬并非全国统一的入冬时间。按气候学标准(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10℃),黄淮地区与“立冬为冬日始”的说法基本吻合;东北、西北地区早在9月上旬就已进入冬季;而华南沿海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区,冬季则要等到12月甚至更晚才会到来。立冬后,南北温差进一步拉大,如最北端的漠河与海南的海口,温差可达30℃至50℃。

农事活动:各有侧重

立冬前后,各地农事安排围绕“收”与“种”展开:

东北地区:大地封冻,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,需做好防寒措施;

江淮地区:“三秋”(秋收、秋管、秋种)接近尾声,重点做好晚稻收晒与入库;

江南地区:抢种晚茬冬麦、移栽油菜,利用晴好天气完成田间作业;

华南地区:“立冬种麦正当时”,是种植冬小麦的更佳时期,同时需防范冬季涝渍与冰冻。

传统习俗:庆丰收与迎寒冬

立冬是“四立”(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)之一,古时被视为重要节日,天子会率群臣到京城北郊设坛祭祀,迎接冬气。民间则有诸多习俗:

吃饺子:源于“交子之时”的说法(立冬是秋冬之交),也有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的谚语,寓意犒劳一年的辛苦;

补冬:人们通过食用热量较高的食物(如牛羊肉、乌鸡、鲫鱼、萝卜、青菜等)补充元气,抵御寒冷,但需根据地域与体质调整(西北宜温补,江南宜清补);

酿黄酒:绍兴等地从立冬开始“冬酿”,利用冬季低温抑制杂菌繁育,形成独特风味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