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州鼓词盲艺人的说法

admin

温州鼓词,俗称“唱词”“门头敲”,因过去艺人多为盲人,故又称“瞽词”或“盲词”,是浙南地区流传最广的传统曲艺之一。这种关联源于其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:艺人们口耳相传,称鼓词的“祖师爷”是唐明皇的叔叔,他因病瞽目后,教盲人唱鼓词以自娱,逐渐形成民间说唱传统;清代史料也有记载,嘉庆、道光年间,盲艺人“白门松”因唱词技艺高超,“到处皆悬灯挂彩,倾动一时”,其知名度甚至超过本乡望族,足见盲艺人是早期鼓词表演的核心群体。

盲艺人对温州鼓词的传承贡献

盲艺人是温州鼓词传承的关键载体。历史上,盲艺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鼓词的血脉,许多经典曲目如《陈十四娘娘》《南游》等,均由盲艺人代代传承。盲艺人还推动了鼓词表演形式的完善:清末民初,盲艺人陈昌牌创制“牛筋琴”(鼓词标志性伴奏乐器),配合扁鼓、三粒板等,形成“一人多器”的表演体系——盲艺人需同时操作乐器、演唱、演绎角色,极大提升了鼓词的艺术表现力。这种模式延续至今,成为温州鼓词的独特标识。

温州鼓词盲艺人的说法

盲艺人表演的独特风格

盲艺人的表演因“盲”的特点,形成了专注说唱、情感真挚的风格。他们虽无法通过视觉辅助,但更依赖声音的魅力:用清晰的吐字、抑扬顿挫的“口劲”交代情节,用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模拟人物神态,甚至能模仿各种声音(如马蹄声、风雨声)渲染气氛。这种“以声传情”的方式,让鼓词更具感染力,尤其适合表现家庭悲欢、爱情故事等贴近生活的题材,深受浙南群众喜爱。

当代盲艺人的传承现状

随着时代变迁,盲艺人数量逐渐减少,温州鼓词的传承面临挑战。目前,鼓词艺人以视力正常者为主,但盲艺人的传统技艺仍被视为鼓词的“活化石”。与文化机构通过非遗进校园(如瑞安职中开设鼓词社团)、数字化传播(录制音像制品)等方式,保护和传承盲艺人的技艺,让这一古老曲艺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