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传统食物一览

admin

江南地区更具代表性的清明食俗,以野生“浆麦草”或“佛耳草”(鼠曲草)榨汁,混合糯米粉揉制成皮,包裹糖豆沙、枣泥或春笋、萝卜丝等馅料,蒸熟后呈油绿如玉的色泽。古时主要用作祭祀祖先,现逐渐成为时令小吃,口感糯韧清香,甜而不腻。

艾粄(艾糍)

客家人清明必备的传统小食,取鲜嫩艾草洗净煮熟,剁成细泥后与糯米粉、煮艾草的水和拌成团,包入芝麻、眉豆、花生等馅料,蒸1520分钟即可。民间有“清明前后吃艾粄,一年四季不生病”的谚语,兼具独特清香与药用保健功能。

清明节传统食物一览

暖菇包

福建泰宁特色小吃,以当地“暖菇草”(鼠曲草)为原料,分南北片差异:南片用新鲜暖菇草 *** ,形似圆月,类似包子;北片用暖菇粉 *** ,形似弯月,更像水饺。清明前夕食用,口感鲜嫩,充满田野气息。

馓子

南北各地均有食俗的油炸食品,古时称“寒具”,源于寒食节禁火传统。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,大方洒脱;南方馓子以米面为主料,精巧细致。香脆精美,是清明期间常见的零食。

欢喜团

四川成都地区清明特色美食,用炒米揉成团,用线穿成串(现多用竹签),因“百忧宽”的寓意深受喜爱。旧时在北门外至“欢喜庵”一路摆卖,清人有《绵城竹枝词》赞其“春郊买食百忧宽”。

乌稔饭

闽东、浙江西南畲族聚居地的传统美食,以乌稔树新鲜叶子煮汁泡糯米9小时,蒸熟后呈乌黑色,入口绵软微甜。原本是畲族祭祀食品,后逐渐被当地汉族接纳,成为清明时节的特色餐食。

润饼菜(薄饼)

闽南地区清明食俗,以面粉擦制烘成薄如蝉翼的饼皮,包裹豌豆、豆芽、豆干、鱼丸、虾仁、海苔、蛋丝等丰富食材,卷成筒状或枕头状食用。寓意“包金包银”,象征家庭富足,同时融合了多种时令蔬菜的营养。

枣糕(子推饼)

北方地区清明传统小吃,又称“子推饼”,以酵糟发面,夹入红枣蒸熟,部分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。源于纪念介子推的高尚品质,符合春季“增甘”养生原则,寓意家庭团圆幸福。

清明螺

南方水乡清明特色食俗,“清明螺,赛过鹅”道出其肥美。此时螺蛳尚未繁殖,肉质丰腴细腻,做法多样:可与葱、姜、酱油同炒,或挑出螺肉拌、醉、糟、炝,家常做法以酱爆螺蛳更受欢迎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