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元宵节有哪些风俗

admin

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我国元宵节的核心食俗,其起源可追溯至宋代。早期称为“浮元子”,后又称“元宵”“汤团”,生意人美其名曰“元宝”。元宵以白糖、玫瑰、芝麻、豆沙、枣泥等为馅,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,可汤煮、油炸或蒸食,风味各异。这一习俗象征家庭团圆美满,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。

2. 赏花灯(灯节)

元宵节又称“灯节”,赏花灯是其标志性活动。该习俗始于西汉,兴盛于隋唐,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。正月十五当晚,民间有挂灯、打灯、观灯的传统,灯的样式涵盖龙灯、虎灯、兔灯及牛郎织女、二十四孝等故事主题,部分地区还会举办大型灯会(如南京秦淮灯会,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)。灯象征着驱魔降福、祈许光明,也寓意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。

我国元宵节有哪些风俗

3. 猜灯谜

猜灯谜又称“打灯谜”,是元宵节特有的民俗文娱活动。起源于南宋,当时人们将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彩灯上供人猜射。因谜语能启迪智慧又契合节日喜庆氛围,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项目。灯谜内容丰富,涵盖文字、历史、自然等类别,既增添了节日乐趣,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。

4. 耍龙灯(龙舞)

耍龙灯俗称“舞龙灯”或“龙舞”,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。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,传说黄帝时期的《清角》歌舞中就有龙头鸟身的形象,汉代张衡《西京赋》中也有龙舞的生动描绘。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,耍龙灯通过多人协作舞动龙身,做出腾跃、翻滚等动作,寓意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,深受民众喜爱。

5. 舞狮子

舞狮子又称“狮子舞”“太平乐”,起源于三国时期,南北朝时开始流行。通常由三人完成:一人扮狮头,一人扮狮身及后脚,另一人担任引狮人。舞法分为“文舞”(抖毛、打滚,表现狮子的温驯)和“武舞”(腾跃、蹬高、滚彩球,表现狮子的凶猛),寓意驱邪避灾、带来吉祥。这一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,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。

6. 送孩儿灯(送花灯)

送孩儿灯简称“送灯”,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祝福活动。因“灯”与“丁”谐音,娘家通常在元宵节前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,或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,以求添丁吉兆。陕西西安一带习俗尤为典型:头年送大宫灯一对、彩画玻璃灯一对,若女儿怀孕,则额外加送小灯笼,祝愿孕期平安。部分地区还有“走百病”(又称“游百病”“散百病”)的配套活动,妇女们结伴走桥、登城,认为这样可以祛病延年。

7. 踩高跷

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群众性技艺表演,属于古代“百戏”之一种。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,表演者将双脚绑在高跷(长约13米的长木棍)上,身着戏服,扮演各种角色(如神话人物、历史人物),边走边表演舞蹈或杂技动作。踩高跷寓意“步步高升”,为元宵节增添了热闹喜庆的氛围。

8. 迎紫姑

迎紫姑又称“请紫姑”,是古代民间的祈福活动。紫姑又称“厕姑”“坑三姑”,传说为人家小妾,因受大妇嫉妒,正月十五被害死于厕间,后被尊为厕神。人们用稻草、布头等扎成紫姑偶像,在夜间于厕所或猪栏前迎接,通过占卜蚕桑收成、预测家庭吉凶。这一习俗流行于南北各地,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