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,农历九月初九是其固定日期。因“九”为阳数(《易经》中界定),两九相重,故得名“重阳”;又因日与月皆逢九,又称“重九”。这是重阳节最核心的名称来源。
与习俗相关的别称
登高节:重阳节有登高远眺的传统习俗,古时人们认为登高可避灾祈福、亲近自然,故得此名。
茱萸节:古代有在重阳节佩戴茱萸(一种香味浓烈的植物)的习俗,认为茱萸能驱虫去湿、逐风邪、避灾祸,因此得名。
菊花节:农历九月俗称“菊月”,重阳节期间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,人们有赏菊、饮菊花酒的传统,故又称菊花节。
与文化内涵相关的别称
老人节/敬老节:因“九九”谐音“久久”,有长久、长寿的寓意,自20世纪80年代起,我国将重阳节定为“老人节”(1989年正式确立),倡导全社会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风气。
晒秋节/踏秋:“晒秋”是重阳节期间部分地区的特色习俗,指将农作物晾晒在阳光下以保存;“踏秋”则源于古人在秋季出游赏景的传统,两者均体现了重阳节与秋天的紧密联系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