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8个别称详解

admin

“重九”之名源于《易经》对“九”的定义——“九”为阳数(又称“极数”,代表天之高为“九重”)。农历九月初九,日与月皆逢九,两阳数叠加,故称“重九”;同时“九九”谐音“久久”,暗含长久之意,是重阳节最核心的别称之一。

2. 登高节

古代民间将登高作为重阳节的核心活动。相传东汉时桓景随仙人费长房学艺,得知九月九日瘟魔将至,便带领乡亲登高避祸(佩戴茱萸、饮用菊花酒),最终成功驱瘟。登高也有“辞青”之意——与阳春三月的“踏青”相对应,意为告别夏季草木繁茂的“青”意,迎接秋冬的沉静。

重阳节8个别称详解

3. 菊花节

菊花因“凌霜不屈”的特性被视为长寿与坚韧的象征,且“菊”又称“九花”(与“九”关联)。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的秋季,古人有举办大型菊展、赏菊、饮菊花酒的习俗,故又称“菊花节”。文人墨客亦多以菊花为题吟诗作赋,如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。

4. 茱萸节

茱萸是重阳节的传统标志植物。古人认为茱萸有驱邪避灾的功效,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囊(或将茱萸插于鬓角、悬挂于门户),可“辟邪求吉”。重阳节也被称为“茱萸节”,茱萸也因此得名“辟邪翁”。

5. 女儿节

旧时重阳节有“归宁”的习俗——出嫁的女儿需携带礼品(如重阳旗、时鲜盒)返回娘家团聚,称为“女儿节”。这一习俗源于对女性的关怀:一方面让出嫁女儿得以休息,另一方面倡导家庭和睦。民间传说也与晋代丁氏女的故事相关,其冤魂托梦劝人善待媳妇,故重阳节成为女性团聚的重要日子。

6. 晒秋节

“晒秋”是中国南方山区特有的农俗现象。因山区平地稀少,村民利用房前屋后、窗台屋顶等空间,晾晒稻谷、辣椒、玉米等农作物。重阳节前后正值秋收后期,是“晒秋”的高峰期,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乡村旅游的特色,也成为重阳节的别称之一。

7. 祭祖节

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(与除夕、清明、端午、七月半并列)。古代农耕社会重视祖先经验,秋收后举行祭祖仪式,感恩祖先庇佑,祈求来年丰收。祭祖形式包括供奉祭品、焚烧纸钱、清扫祖墓等,体现了“慎终追远”的传统观念。

8. 老年节(敬老节)

近代以来,重阳节的“长久”寓意与“尊老”理念结合。1989年,中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“老人节”;2012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修订,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“老年节”。这一别称强调对老年人的关怀,倡导全社会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风气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