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不宜做什么 端午节应该避免哪些事呢

admin

1. 忌过量食用粽子:粽子由糯米制成,黏性大、难消化,过量食用易加重肠胃负担,尤其老人、儿童及消化不良者更需注意;肉粽、蛋黄粽等脂肪含量较高,高血脂、冠心病患者应少吃。

2. 忌吃生冷食物:端午正值春夏之交,气温升高,细菌、病毒易滋生,生冷食物(如生鱼片、醉虾、凉拌菜)未彻底煮熟或处理不当,易引发肠胃疾病。

3. 忌吃过量咸货:咸鸭蛋、腊肉等咸货含盐量高,《饮膳正要》记载“味过咸伤肾”,过量食用会增加肾脏负担。

端午节不宜做什么 端午节应该避免哪些事呢

4. 忌送粽子的特殊禁忌:部分地区认为送粽子不能送整串(有“送煞”之意),且不宜送给病重者或刚逢变故者,以免被视为不吉利。

5. 忌吃娘家粽子(部分地区习俗):旧时认为出嫁女儿回娘家吃粽子会给娘家带来霉运,甚至“带走福气”,影响娘家运势。

二、行为方面:避免不当举动

1. 忌下河游泳:端午时节,河水因暴雨或上游来水可能变浑浊、湍急,且民间认为“溺死鬼”会在当日找替身,下河游泳易发生溺水事故;水温仍较低,贸然下水易感冒。

2. 忌举办/参与喜庆活动:端午节兼具祭祀先人(如屈原、伍子胥)的肃穆意味,传统观念中不宜举办婚礼、搬家、开业、动工等喜庆活动,以免与节日氛围冲突。

3. 忌杀生:端午为传统祭祖、祈福之日,杀生或见血被认为不吉利,易破坏节日祥和气氛。

4. 忌远行/出远门:端午是“杨公十三忌”之一(传统认为不宜出行的日子),且夏季多暴风雨,出行不便;阳气旺盛、毒虫病菌活跃,易对人造成伤害。

5. 忌剪头发(部分地区习俗):民间认为端午剪头发会让“鬼怪剪头”,甚至用剪掉的头发“勒人脖子”,小孩剪头发还易受风邪侵袭(头顶囟门未完全闭合)。

三、语言与心态:避免不吉利表达

1. 忌说“端午快乐”:端午节的核心是驱毒辟邪、缅怀先人(如屈原投江),是一个相对肃穆的节日,应说“端午安康”,以表达对先人的尊重和对平安的祈愿。

2. 忌说不吉利字眼:避免说“死”“病”“鬼”“霉”等字眼,以免招来厄运,影响心情和运势。

四、穿戴与佩戴:避免不当装扮

1. 忌穿大红大紫衣服:端午最初是夏季驱瘟祭龙的节日,红色、紫色虽喜庆,但与祭祀先人的肃穆氛围冲突,且传统认为“五毒”(蝎子、蜈蚣、蛇等)对鲜艳颜色敏感,易招惹。

2. 忌丢失香包:北方部分地区小孩有佩戴香包(内装朱砂、雄黄、香药)的习俗,认为香包能避邪驱瘟;若丢失,传说一年之内会有大灾,需在端午后扔到水里“除灾”。

3. 忌戴陌生草药/不摸脏东西:端午插艾草、挂菖蒲是为了驱邪避毒,但陌生草药(如夹竹桃、滴水观音)可能有毒,切勿随意触摸;避免接触公共场合的脏东西(如垃圾、污水),预防夏季传染病。

五、场所与环境:避免前往不利地点

1. 忌去阴森恐怖的地方:医院、墓地、殡仪馆等场所阴气较重,民间认为端午去这些地方易沾染“邪气”,导致生病或运气变差,尤其不满周岁的孩子更需避免。

2. 忌去野外/阴暗潮湿处:端午是“五毒出没”之日,野外、墙角、地窖等阴暗潮湿处易藏匿蝎子、蜈蚣、蛇等毒虫,尽量避免前往或长时间停留,尤其要教育小孩不要捉弄毒虫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