壮族舞火猫:妙趣横生的祈丰舞蹈
壮族舞火猫是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壮族特有的传统民俗舞蹈,以“猫捉鼠”的核心情节为核心,融合祭祀、娱乐与祈福功能,是壮乡春节期间的“压轴戏”。其诞生与壮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——相传古代南乡壮族祖先开荒种地时,老鼠啃食粮食成灾,养猫驱鼠后获得丰收,由此衍生出猫神崇拜,逐渐发展为“舞火猫”习俗,旨在祈求猫神护粮、来年五谷丰登。
一、表演形式:猫趣盎然的“双生花”
壮族舞火猫主要有两种表现形态,各有特色:
1. 舞长猫:又称“舞赤龙”,以稻草扎制长猫为主要道具。长猫由粗约20厘米的稻草绳结成,绳头塑成猫头形,夜间表演时,村民将点燃的神香插入猫身(每1820厘米一炷),由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举“猫头”,其他人持竹竿撑“猫身”,随锣鼓节奏舞动。舞时呈“之”字形穿梭于田垌,模拟猫巡视领地的姿态,身后跟着手持点燃香把的儿童扮“老鼠”逃窜,场面如“猫逐鼠”般生动。
2. 舞猫人:以人装扮成猫的形态。舞者头戴稻草结成的“猫头帽”(后垂稻草尾),双臂、双腿绑稻草绳,身着蓝靛布传统服饰(男性系毛巾、穿对襟上衣,女性戴蓝靛布帽、穿大襟长袍),面部佩戴猫形面具。表演时,舞者在锣鼓、唢呐伴奏下,以“火猫步”(类似猫走路的轻盈步伐)前进,配合“滚猫”(左右晃动身体)、“转身”(龙行虎步式拱手弯腰)等动作,模拟猫捕捉老鼠的过程,趣味十足。
二、核心流程:从祭猫到驱鼠的热闹画卷
舞火猫的表演遵循传统仪式,步骤紧凑且富有寓意:
开场铺垫:表演前,村民先举行祭祀仪式,烧火塘、燃神香,由师公主持法事(传统上需三天三夜)。随后,由头插银钗、身披流苏披肩的女子率队,后跟提六角宫灯(写吉祥语)的少女和吹羊角喇叭的男子,引导众“猫咪”入场。
猫鼠互动:舞长猫或舞猫人入场后,先围着村子绕行一圈,再进入圩场表演。“老鼠”(儿童扮)手持点燃的香把,左右晃动逃窜,“火猫”则紧随其后追逐,模拟猫捉老鼠的场景。舞至 *** 时,“火猫”会做出扑、跳、翻滚等动作,仿佛真的抓住了“老鼠”,寓意“鼠害消除”。
六畜兴旺:部分表演中,会有稻草扎制的牛、马、猪、羊、鸡、鸭等禽畜模型,脚下安木轮车,插点燃的神香,跟随“火猫”队伍前进,象征祈求六畜兴旺,进一步丰富了祈福的内涵。
圆满收尾:表演结束后,村民会将“火猫”道具拿到河面上烧掉,称为“放龙归海”,寓意送猫神回归天界,来年继续庇佑。这一环节为整个活动画上圆满句号。
三、文化内涵:农耕智慧与民俗融合的结晶
壮族舞火猫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,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:
猫神崇拜的传承:源于古代壮民对猫的依赖(驱鼠护粮),通过舞蹈形式将对猫神的敬畏转化为具体的民俗活动,是壮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活态保留。
中原与岭南文化的交融:其根源可追溯至周代中原“蜡祭”(祭祀八神之一的“猫”,因猫食田鼠而受祭),后与岭南壮族本土文化结合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舞火猫”习俗,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的典型例子。
祈丰与娱乐的双重功能:以“猫捉鼠”为核心,直接指向“驱鼠护粮”的生产需求,同时通过热闹的舞蹈、锣鼓声和人群聚集,成为壮乡春节期间的娱乐盛会,传递着对丰收、平安的美好祝愿。
四、传承与发展:从祭祀到非遗的蜕变
随着时代变迁,“舞火猫”已从传统祭祀仪式转变为娱乐性民间舞蹈,但其文化内核依然保留。如今,舞火猫主要流传于八步区南乡、大宁、黄洞等壮族聚居区,每逢春节择吉日举行,成为壮乡的文化符号。2010年,壮族舞火猫入选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当地通过校园传承班(如南乡镇中心学校纳入课后非遗课程)、简化版教学等方式,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参与这一传统艺术,确保其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。
壮族舞火猫以其独特的“猫趣”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热闹的表演形式,成为壮乡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既展现了壮民的智慧与创造力,也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民俗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