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弹词是中国传统曲艺“苏州评弹”(含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)的重要组成部分,以“说、噱、弹、唱”为核心艺术手段,流派纷呈是其重要艺术特色。其流派主要基于唱腔风格、表演特色及传承发展划分,以下为主要流派介绍:
1. 陈调
创始人:陈遇乾(清代嘉庆、道光年间名家,“前四大名家”之一)。
核心特点:苍劲浑厚,节奏舒缓,旋律跌宕起伏,擅长表现悲壮慷慨、苍凉深沉的情感(如《林冲踏雪》《珍珠塔》中的哭诉段落)。
传承与发展:后世艺人如刘天韵、杨振雄等在保留其苍劲内核基础上,融入个人风格,拓展了陈调的表现范围。
2. 俞调
创始人:俞秀山(清代嘉庆、道光年间名家,“前四大名家”之一)。
核心特点:速度徐缓,旋律曲折激越、流畅委婉,有“三回九转”之称;以小嗓(假声)演唱为主,音色柔美细腻,擅长表现女性的温柔、哀怨或娇嗔(如《玉蜻蜓》《描金凤》中的女性角色唱段)。
传承与发展:经朱介生整理加工,成为弹词唱腔的重要支柱;后续女艺人如朱慧珍、杨乃珍、盛小云等在俞调基础上发展出“女下手”表演规范,成为双档演出中女性角色的经典唱腔。
3. 马调
创始人:马如飞(清代咸丰、同治年间名家,“后四大名家”之一)。
核心特点:质朴爽利,韵味浓厚,曲调吟诵性强,节奏明快流畅,擅长叙事(如《珍珠塔》中的大段唱篇)。
传承与发展:魏钰卿在马调基础上发展出“下呼”拖腔(称为“马派魏调”),增强了旋律的抒情性;薛筱卿则在琵琶伴奏上创造“支声复调”,改革了传统伴奏方式,形成“薛调”(马调系统的重要分支)。
4. 蒋调
创始人:蒋月泉(20世纪弹词大师,“蒋派”创始人)。
核心特点:深沉蕴藉,清脱飘逸,以“情”为核心,节奏弹性十足(不疾不徐、不温不火),具有“外松内紧”的艺术张力;融合俞调的柔美与马调的叙事性,适合表现复杂的人物情感(如《玉蜻蜓》《白蛇传》中的经典唱段)。
传承与发展:与朱慧珍的“俞调”(或“蒋俞调”)形成调性对立统一,传人涵盖三代(如王柏荫、张君谋、黄海华等),并被众多艺人融入自身风格,是流传最广的流派之一。
5. 徐调
创始人:徐云志(近代弹词名家,以《三笑》闻名)。
核心特点:软糯儒雅,刚柔并济,音域宽广(跨越两个八度),真假声转换自然;有“九种节奏”(快、慢、长、短等)的变化,擅长表现文人雅士的风流倜傥(如唐伯虎、秋香)或诙谐角色(如祝枝山、“大踱”)。
传承与发展:传人包括严雪亭、邢瑞庭、王鹰等,其“软糯”风格成为弹词唱腔中“文人角色”的经典范式。
6. 严派
创始人:严雪亭(近代“单档之王”,以《杨乃武与小白菜》闻名)。
核心特点:以“说表本位”为核心,说表清晰明快、层次井然,用音调音 *** 分人物(如杨乃武的冤屈、小白菜的柔弱);强调“为说表服务”的弹唱,从不追求“为唱而唱”,彰显弹词的叙事本色。
7. 姚派
创始人:姚荫梅(近代弹词名家,以《啼笑因缘》《描金凤》闻名)。
核心特点:注重“说唱糅合”,弹唱轻松自然、委婉诙谐,具有强口语色彩;擅用乡谈(吴语方言中的俗语、俚语),语言灵动,以“噱”见长(如《啼笑因缘》中的市井情节);提出“懂、通、松、重、动”的编书理论,推动“编演一体”(如改编《啼笑因缘》)。
传承与发展:传人包括蒋云仙、江肇焜等,其“巧嘴”风格成为单档弹词的重要代表。
8. 杨派
创始人:杨振雄(近代弹词大师,以《长生殿》《西厢记》《武松》闻名)。
核心特点:借鉴昆曲艺术(如昆曲身段、手面、唱腔),提升弹词的文雅性与美学境界;弹唱或激越挺拔(如《武松打虎》)、或深沉动人(如《长生殿》中的唐明皇),擅长塑造“三生”(张生、武松、唐明皇)、“三旦”(杨贵妃、崔莺莺、潘金莲)等经典形象。
传承与发展:其“昆曲化”风格推动了弹词艺术的雅致化,成为文雅派的重要代表。
9. 张派
创始人:张鉴庭(近代弹词名家,以《十美图》《顾鼎臣》闻名)。
核心特点:弹唱激昂苍劲、铿锵有力,从夏调、周调、蒋调中化出“张调”,结合“琶王”张鉴国的伴奏,形成“张派”独特风格;说表以“情”为主、“劲”为骨,语速音色高低错落,极具张力;擅长用夸张手法塑造经典人物(如《十美图》中的严嵩)。
传承与发展:传人包括周剑萍、陈剑青、毛新琳等,其“情与劲”的结合成为弹词说表的重要范式。
这些流派均以“书调”(苏州弹词的基本曲调)为基础,通过艺人的个性化演绎与传承创新,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,共同构成了苏州弹词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