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十五日吃月饼的起源

admin

作为民俗意义上的“中秋月饼”,其定型与普及主要发生在明代。关键文献包括:明嘉靖二十六年(1547)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》明确记载“民间以月饼相遗,取团圆之义”;明万历二十三年(1593)沈榜《宛署杂记》记述“八月馈月饼……市肆至以果为馅……有一饼值数百钱者”,显示其已成为节令礼品与市井点心。至清代,祭月与分食月饼的记载更为丰富,如《帝京景物略》(约1635)言“祭果饼必圆”,并出现直径二尺的大月饼;清末《燕京岁时记》亦详述京师月饼之盛。由此可确证:八月十五吃月饼的节俗在明代确立,清代广泛流行。

更早的文献线索与演变

“月饼”一词目前可确证的最早出处为南宋(1274)吴自牧《梦粱录》,但同书与同时代文献多将其视作日常“市食点心”,并未明确与中秋节日绑定;周密《武林旧事》亦将其归入“蒸食”之类。这说明南宋已有“月饼”之名,但其“中秋专属”属性尚未成形。再往前,汉代已见“胡饼”等饼食在都城流行(如《太平御览》《三辅旧事》载“灵帝好胡饼”),北魏《齐民要术》记载了多种饼法(含烤制的“胡饼”)。这些材料表明:饼食文化源远流长,为后世“以饼祭月”“以饼应秋”提供了物质与饮食基础,但并不能证明唐宋时期已存在稳定的“中秋食月饼”习俗。

八月十五日吃月饼的起源

关于唐代与元末传说的辨析

流行的“唐太宗/杨贵妃命名‘月饼’”“唐玄宗以胡饼赏月”等故事,多见于晚出文献与民间传说,缺乏可核的早期文献支撑,学界通常将其视为后世附会的轶事,不足以作为制度性节俗的史证。

关于“元末‘八月十五杀’,以月饼传信”的说法,经学者陈学霖系统考证,认为其雏形晚出,至清末方在革命宣传语境中定型并广泛传播,并非可信史实。将吃月饼的起源归因于元末起义传信,属于后起的民间叙事,而非有据可考的历史源头。

习俗内涵与当代形态

中秋月饼的核心意涵是“团圆”。典籍中屡见“祭果饼必圆”“民间以月饼相遗,取团圆之义”等表述;清《燕京岁时记》并载有直径二尺的“团圆饼”。在工艺与风味上,清代《随园食单》所记“酥皮月饼”(以松仁、核桃仁、瓜子仁、冰糖、猪油为馅)已与今之“五仁月饼”十分接近;近现代则形成广式、京式、苏式、潮式等多样风格,成为中秋文化与饮食审美的重要载体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