赛龙舟是端午节更具标志性的传统活动之一,源于楚国百姓为拯救投江的屈原而划舟竞渡的传说,如今已发展成为国际性体育赛事。在中国南方沿海及水乡地区尤为盛行,龙舟竞渡时锣鼓喧天、桨影翻飞,既承载着对屈原的缅怀,也展现了团结协作、奋勇向前的民族精神。
2. 吃粽子
粽子是端午节的核心饮食符号,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,最初用于祭祀祖先神灵。其主要由糯米、馅料(如红枣、豆沙、鲜肉、蛋黄等)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,形状多样(尖角状、四角状)。吃粽子的习俗不仅象征着对屈原的纪念(传说百姓投粽入江以防鱼虾噬咬其遗体),更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3. 挂艾草与菖蒲
艾草与菖蒲是端午节的“驱邪神器”,民间素有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的谚语。人们通常将艾草、菖蒲捆绑成束,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。艾草具有特殊的芳香油,能驱病防蚊、净化空气;菖蒲叶片形似宝剑,寓意“斩除邪恶”。二者结合,承载着人们对健康、平安的期盼。
4. 佩香囊
香囊是端午节的传统饰物,内装朱砂、雄黄、香药(如丁香、白芷、藿香等),外包丝布,再用五色丝线缠绕成各种形状(如圆形、方形、动物形)。传说香囊能避邪驱瘟、提神醒脑,实际具有驱虫、防病的实用功能。在古代,青年男女还常用香囊表达爱慕之情,增添了节日的浪漫气息。
5. 饮雄黄酒
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传统饮品,雄黄是一种中药材,具有杀菌、驱虫的功效。民间认为“饮了雄黄酒,病魔都远走”,因此端午节时,大人会用雄黄酒涂抹于儿童的额头、耳鼻或手腕处,以预防蚊虫叮咬、避邪解毒。部分地区也有少量饮用雄黄酒的习俗,但需注意雄黄含砷,不宜过量饮用。
6. 栓五色丝线
五色丝线象征五方五行(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),被视为吉祥色。端午清晨,人们会将五色丝线系于手腕、脚腕,寓意辟邪驱瘟、逢凶化吉。民间传说,端午后的之一个雨天将五彩线剪下扔进雨中,能带走一年的晦气,带来好运。这一习俗融合了五行文化与民间祈福心理。
7. 放纸鸢
放纸鸢(风筝)是南方端午节的传统活动,儿童在端午时节放纸鸢称为“放殃”,寓意“送走灾祸”。纸鸢以竹篾为骨架,糊上纸或绢,借助风力飞上天空,既是一种娱乐方式,也承载着人们对自由、安康的向往。部分地区还有“断线风筝”的说法,认为断线的纸鸢能带走烦恼与疾病。
8. 打午时水
打午时水是部分地区(如广东、福建)的端午习俗,指在端午节正午时分(午时)从井中或河中打水。民间认为午时水具有特殊的“灵气”,能驱邪避瘟、保佑健康,可用于煮饭、泡茶或清洗物品。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,也与“天人合一”的传统思想相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