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的节气之一,也是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的传统节日,民间素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2025年冬至为12月21日(农历十一月初二,星期日),其风俗因地域、文化差异呈现丰富多样的形态,核心围绕“团圆、祭祖、祈福、驱寒”展开。
1. 祭祖:慎终追远的传统仪式
冬至是传统祭祖的重要日子,体现了华夏民族对祖先的敬畏与感恩。南方沿海地区(如粤西、潮汕、浙江)及台湾等地,家家户户会将祖先牌位或画像供于家中上厅,摆放香炉、水果、糕点等供品,部分家庭还会同步祭祀天神、土地神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家庭和睦。台湾地区更有“九层糕祭祖”的特色习俗——用糯米粉捏成鸡、鸭、龟、猪等吉祥动物造型,分层蒸制后祭祖,象征不忘根本。
2. 饮食习俗:南北差异中的团圆寓意
北方:吃饺子——“消寒”与纪念
北方冬至吃饺子是标志性习俗,源于东汉医圣张仲景“驱寒矫耳汤”的传说(用羊肉、辣椒及驱寒药材包成“耳朵”状施舍给冻伤百姓)。民间流传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谚,饺子形似耳朵,寓意“抵御寒冷”,同时象征团圆美满。
南方:吃汤圆——“团圆”与“添岁”
南方冬至以吃汤圆为主,又称“冬至团”“冬至丸”。汤圆用糯米粉制成,内包芝麻、花生等甜馅,或咸口的肉、菜馅,可煮、炸、蒸。民间认为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,象征家庭团圆、甜蜜幸福。江南地区还有“冬至团,一食就过年”的民谚。
其他特色饮食
宁波:吃番薯汤果(“番”与“翻”同音,寓意“翻霉运”),加酒酿(“浆”与“涨”同音,象征“财运高涨”);苏州:喝冬酿酒(糯米+桂花酿造,清香甘甜,寓意“驱寒迎春”);杭州:吃年糕(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,如芝麻年糕、桂花年糕,寓意“年年高升”);广东:吃烧腊(如烧鹅、叉烧)与姜饭(生姜+糯米+腊味,驱寒暖胃,寓意“加菜添岁”);四川、湖南:吃赤豆糯米饭(赤豆驱邪,糯米补身,寓意“吉祥如意”)。
3. 数九:计算寒天的民俗智慧
冬至后进入“数九寒天”(每九天为一个“九”,共九九八十一天),民间通过“数九”记录寒冷日子,期待春天到来。衍生出“九九歌”(如“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沿河看柳”),以及“九九消寒图”(三种形式:文字消寒图<如“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”>,每日涂一笔;圆圈消寒图<每日涂一圈>;梅花消寒图<画素梅81瓣,每日染一瓣>),既实用又有艺术性。
4. 赠鞋:关爱与祈福的表达
冬至时节,民间有“赠鞋”的习俗,尤其针对孩童。古时鞋以手工刺绣为主,男孩鞋子多绣虎、狗等猛兽图案(寓意“勇敢强壮”),女孩鞋子多绣花鸟图案(寓意“美丽温柔”)。现代则以购买成品为主,形式紧跟潮流。赠鞋不仅是对亲人的关爱,更寄托了“脚踏实地、健康成长”的美好祝愿。
5. 其他习俗:多元的地方风情
回婆家:古代俗语“过个冬,去个公”,要求媳妇冬至当天必须回到婆家,不能住在娘家,认为这样才能家庭团圆、避免风波。
窖花与藏冰:部分地区利用窖藏技术使花卉提前开放(如牡丹、梅花),供新年点缀;北方则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,以备来年春天使用(如冷藏食物、 *** 冰灯),体现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。
注意事项:传统禁忌需了解
忌回娘家:冬至是团圆日,出嫁女儿回娘家被认为会引发家庭矛盾;
忌夜间出门:冬至祭祀活动多,民间认为夜间“阴气”重,出门易遇不吉;
忌同房:冬至阴气最重,阳气受压制,同房被认为不利于阴阳调和;
忌借钱:2025年冬至为“破日”,忌向他人借钱或借出物品,以免带来厄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