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为何又叫茱萸节

admin

重阳节自古便有“避邪消灾”的原始诉求,而茱萸因气味浓烈芳香、性温热的特性,被古人视为“能驱除恶气、抵御初寒”的祥瑞之物。早在南朝梁代《续齐谐记》中,便记载了桓景随费长房游学时,费长房告诫其九月九日需“佩戴茱萸囊、登高避祸”的传说,桓景一家照做后躲过灾厄,这一故事成为重阳佩茱萸习俗的重要起源。这种“以茱萸辟邪”的信仰,让茱萸成为重阳节更具辨识度的节俗元素。

二、“佩茱萸”是重阳节更具代表性的习俗

唐代以前,重阳节的核心活动便是“佩茱萸”。古人佩茱萸的方式多样:或折茱萸枝叶插于头上(如晋代《风土记》记载“折茱萸以插头,辟除恶气而御初寒”),或将茱萸果实缝入香囊系于臂膀(如唐代孟浩然《九日得新字》中“茱萸正可佩,折取寄情亲”),甚至将茱萸悬于室内(《杂五行书》提到“屋舍旁种茱萸三根,增年益寿,除患害也”)。这些习俗在唐代达到鼎盛,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,皆以佩茱萸为重阳必备之事。

重阳节为何又叫茱萸节

三、“茱萸”成为重阳节的标志性符号

由于佩茱萸习俗的普及,“茱萸”逐渐成为重阳节的代称。唐代文人常以“茱萸节”指代重阳节,如张说《湘州九日城北亭子》中的“西楚茱萸节,南淮戏马台”,杜审言《九月九日宴江阴》中的“茱萸节候新”,均以“茱萸节”直接命名重阳节。“茱萸会”也成为重阳登高聚会的别称,进一步强化了茱萸与重阳的关联。

四、茱萸的文化象征:“避邪翁”的角色定位

古人将茱萸称为“辟邪翁”,与菊花的“延寿客”并称,成为重阳节“避邪”与“延寿”两大主题的核心载体。茱萸的气味被认为能“逐风邪、开腠理”(《神农本草经》),能有效抵御暮秋时节的寒邪与疫病,契合古人“消阳九之厄”的祈愿。这种文化象征,让茱萸不仅是节日的装饰,更成为古人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