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习俗:
办年货:节前十天左右,家家户户采购鸡鸭鱼肉、茶酒油酱、南北炒货、糖饵果品等年货,同时为走亲访友准备礼品,小孩添置新衣新帽。
扫尘:农历腊月二十三至除夕前,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,清除房屋内外的灰尘、蛛网,寓意“除旧布新”,扫除一年的晦气。
贴年红:包括贴春联、年画、窗花、“福”字等。春联用红纸书写,上下联对仗工整,寓意吉祥(如“春风送暖入屠苏,千门万户曈曈日”);年画多为神话、戏曲题材,烘托节日气氛;“福”字常倒贴,取“福到(倒)了”的谐音,象征福气临门。
年夜饭:除夕夜的阖家聚餐,是春节最重要的仪式之一。席上必有鱼(寓意“年年有余”)、鸡(寓意“有计”)、年糕(寓意“年年高”)、饺子(北方,形似元宝,象征财富)等,家人围坐一堂,共享天伦。
守岁: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,家人围坐聊天、看春晚、玩游戏,等待新年钟声敲响。传说守岁可“燃灯照岁”,驱走邪瘟病疫,迎来新年好运。
压岁钱:长辈给晚辈的红包,通常装有钱币,寓意“压岁祈福”,保护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,远离邪祟。
拜年:初一早晨,晚辈向长辈行跪拜礼或鞠躬礼,说“新年好”“恭喜发财”等吉祥话;之后走亲访友,互相拜年,增进亲情与友情。
二、端午节(农历五月初五)
核心习俗:
赛龙舟:端午节更具代表性的活动,起源于楚国人纪念屈原。多人集体划桨竞赛,龙舟造型狭长,船头饰有龙头,船尾饰有龙尾,舟上队员随着鼓点奋力划桨,岸边观众呐喊助威,场面热烈。
吃粽子:用糯米包裹馅料(如红枣、豆沙、咸蛋黄、五花肉等),再用粽叶(芦苇叶、竹叶等)捆扎而成。传说粽子是为了投入江中喂鱼,防止鱼啃食屈原的尸体,后来演变为节日美食。
挂艾草菖蒲: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,艾草象征“驱邪避灾”,菖蒲叶片形似宝剑,寓意“斩除邪恶”。两者均有特殊的香气,可驱赶蚊虫,净化空气。
佩香囊:用彩色丝线绣制香囊,内装雄黄、苍术、艾叶等香料,佩戴在身上或挂在床头。香囊不仅能驱虫避蚊,还象征“平安健康”,是端午节的传统饰物。
三、中秋节(农历八月十五)
核心习俗:
赏月:中秋之夜,家人团聚在一起,欣赏皎洁的明月。古代文人常以月亮为题材吟诗作画(如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),民间也有“拜月”的习俗,女子向月亮祈求美貌与姻缘,男子祈求事业有成。
吃月饼:圆形月饼象征“团圆”,是中秋节的必备食品。馅料种类繁多,有豆沙、蛋黄、五仁、枣泥等,部分地区还有特色月饼(如广式月饼、苏式月饼、滇式月饼)。
家人团聚:中秋节又称“团圆节”,无论家人身在何处,都会尽量赶回家中,一起吃团圆饭、赏月、吃月饼,共享天伦之乐。
四、清明节(公历4月4日6日)
核心习俗:
扫墓祭祖: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,人们前往祖先墓地,清理杂草、培土修坟,摆放鲜花、水果、酒食等祭品,焚烧纸钱,向祖先表达思念之情。这一习俗源于古代“寒食节”的禁火冷食传统,后来与清明节合并。
踏青: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,人们走出家门,到郊外游玩、散步、放风筝,感受春天的气息。踏青又称“春游”,是古人亲近自然、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。
插柳:门前或坟头插柳枝,传说柳枝有驱邪避灾的作用,也有说法认为柳枝象征“生命力”,寓意家族兴旺。
五、重阳节(农历九月初九)
核心习俗:
登高:重阳节有“登高望远”的习俗,人们前往山顶、高楼或亭台,欣赏秋景,寓意“避灾祈福”。古代认为“九”为阳数之极,九月初九“重九”,登高可避开灾祸。
插茱萸:茱萸是一种芳香植物,有驱虫、避邪的作用。人们将茱萸插在头上、挂在门口,或制成茱萸囊佩戴在身上,传说可“驱邪治病”。
赏菊: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的季节,人们观赏菊花、举办菊花展览,有时还会品菊花酒。菊花象征“长寿”,饮酒赏菊是古人在重阳节的重要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