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乎
核心功能:文言文中最通用的疑问语气助词,可表纯粹疑问,也可表反问,适用场景最广。
表疑问:相当于现代汉语的“吗”“呢”,用于询问具体信息。
例:①儿寒乎?欲食乎?(《项脊轩志》)——孩子冷吗?想吃饭吗?(日常询问)
例:②技盖至此乎?(《庖丁解牛》)——你的技术怎么会达到这种境界呢?(对技艺的疑问)
表反问:相当于“吗”“呢”,用于强调某种观点或否定对方说法,无需回答。
例: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,况大国乎?(《鸿门宴》)——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,何况是大国呢?(否定对方对秦国的质疑)
例:②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(《师说》)——我学习的是道理,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?(强调“学道”的本质)
2. 耶(邪)
核心功能:与“乎”功能相近,但语气更委婉、缓和,多用于反问或推测性疑问。
表反问:相当于“吗”“呢”,常带有轻微的惊讶或质疑。
例:①其真邪?其真不知马也。(《马说》)——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?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!(用反问强调“不知马”的本质)
例:②然则何时而乐耶?(《岳阳楼记》)——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?(对“古仁人之心”的推测性反问)
表推测:相当于“吧”,用于不确定的推测。
例:①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?(《晏子使楚》)——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善于偷盗吗?(委婉推测楚国民风)
3. 哉
核心功能:更具感叹性的疑问/反问语气助词,常用来加强情绪,表达惊讶、愤怒或感慨。
表反问:相当于“呢”“吗”,语气强烈,多用于否定对方或强调真理。
例: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(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)——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!(用反问突出陈涉的远大抱负)
例:②相如虽驽,独畏廉将军哉?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——我蔺相如虽然愚笨,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?(强调“以国家利益为重”的态度)
表疑问:相当于“呢”,用于询问原因或情况,语气较强烈。
例:①而此独以钟名,何哉?(《石钟山记》)——然而这座山唯独用“钟”命名,为什么呢?(询问命名的原因)
4. 耶(与、欤)
核心功能:“与”“欤”为“耶”的通假字,功能一致,多用于委婉的疑问或反问,常与“何”“岂”搭配。
表疑问:相当于“吗”“呢”,用于寻求确认或表达困惑。
例:①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与?(《庄子·秋水》)——你不是鱼,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?(寻求对“鱼之乐”的确认)
例:②是谁之过与?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——这是谁的过错呢?(询问责任的归属)
表反问:相当于“吗”“呢”,语气较“乎”更委婉,常用于劝谏或反驳。
例:①无乃尔是过与?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——恐怕应该责备你吧?(委婉批评冉有的过错)
例:②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——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,龟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,这是谁的过错呢?(反驳季氏的辩解)
5. 也
核心功能:主要作判断或陈述语气助词,但在特定语境中可表疑问或反问,需结合上下文判断。
表疑问:相当于“呢”,用于句末加强疑问语气,多与“何”“谁”等疑问词搭配。
例:①公子畏死邪?何泣也?(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)——公子害怕死亡吗?为什么哭泣呢?(询问哭泣的原因)
例: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,何以能鼓乐也?(《庄暴见孟子》)——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,为什么能奏乐呢?(质疑君王的行为)
表反问:相当于“呢”,用于强调事实或否定对方说法,语气较肯定。
例: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,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,谁得而族灭也?(《阿房宫赋》)——假如秦国再爱护六国的百姓,那么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万世而做皇帝,谁又能灭亡它呢?(强调“不爱民”的后果)
6. 为
核心功能:通“乎”的疑问用法,多与“何”“奚”搭配,表疑问或反诘,语气较强烈。
表疑问:相当于“呢”,用于询问原因或方式。
例:①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,何辞为?(《鸿门宴》)——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,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,何必告辞呢?(反问“告辞”的必要性)
例: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?(《逍遥游》)——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?(反问“远飞”的意义)
表反问:相当于“吗”,用于否定对方的观点或强调事实。
例:①夫子何命焉为?(《墨子·公输》)——先生有什么指教呢?(询问对方的意图)
7. 其
核心功能:表反问时,相当于“难道”,用于加强否定语气,常与“乎”“邪”搭配。
表反问:相当于“难道”,用于强调不可能或不应该。
例:①其孰能讥之乎?(《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》)——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?(强调“尽志”的重要性)
例: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,其孰能讥之乎?(《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》)——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,可以没有悔恨了,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?(再次强调“无悔”的合理性)
例:③其真不知马也!(《马说》)——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!(反问中带有讽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