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的核心传说故事——介子推“割股奉君”与“绵山焚身”
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骊姬之乱的迫害,流亡长达19年。流亡途中,重耳多次陷入绝境,随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。一次,重耳饿得昏死过去,介子推毅然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,用火烤熟后喂给重耳,助其恢复体力。重耳深受感动,承诺日后必当重谢。
后来,重耳回国即位,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。他大肆封赏当年追随的功臣,却唯独忘了介子推。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鸣不平,他才猛然想起旧事,心中愧疚,立即派人去请介子推出仕。介子推早已鄙视争功求禄之人,背着母亲悄悄隐居到绵山深处。
晋文公多次派人寻访无果,有人献计“放火烧山”——三面点火,留一面让介子推自行走出。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,仍不见介子推身影。火熄后,人们在一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体。装殓时,从树洞里找到一片衣襟,上面写着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”
晋文公悲痛不已,下令将这一天定为“寒食节”,禁止百姓点火做饭,只吃冷食,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。第二年,晋文公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,发现那棵老柳树竟死而复活,枝繁叶茂。他触景生情,将老柳树赐名为“清明柳”,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“清明节”,以此缅怀介子推,同时提醒自己“勤政清明”。
其他民间流传的清明节传说
观音菩萨洒甘露救苍生:相传古时清明时节,江南一带连续十天十夜暴雨,洪水泛滥,百姓流离失所。观音菩萨心生怜悯,在清明这日施展神通,将净瓶中的甘露洒向人间。刹那间,乌云散尽,风停雨住,洪水退去,大地恢复生机。人们为纪念观音菩萨的慈悲,每年清明都会举行祭祀活动,祈求平安幸福。
刘邦寻亲与“压纸”习俗:秦朝末年,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。衣锦还乡时,他想祭拜父母的坟墓,却因连年战乱,坟墓被杂草覆盖,无法辨认。刘邦心急如焚,从衣袖中掏出纸片,撕成碎片捏在手中,向上苍祷告:“父母若有在天之灵,请让纸片落在我父母的坟上,风吹不动。”说完将纸片抛向空中,果然有一片纸片牢牢贴在一座坟墓上。刘邦跑过去查看,模糊的墓碑上果然刻着父母的名字。后来,民间百姓纷纷效仿刘邦,清明祭祖时用纸片压在坟头,表示这座坟墓有人祭扫,逐渐形成“压纸”的习俗。
“洛阳桃”的传说:汉武帝时期,洛阳城外有一棵桃树多年不开花,也不结果。一位老农夫向道士“口说无凭”请教,道士告诉他:“清明节这天,在桃树上系一条红布条,它就会开花说话。”老农夫照做后,桃树果然在清明当天开出娇艳的花朵,还开口说了话。从此,这棵桃树被称为“洛阳桃”,成为清明节的奇谈,寓意“枯木逢春”“福运降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