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贴年红:包括春联、窗花、福字、年画等。春联以对偶工整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,贴于门上;窗花用剪纸 *** ,贴于窗户,烘托喜庆氛围;福字可倒贴,寓意“幸福已到”;年画则通过吉祥图案(如鲤鱼跳龙门、五谷丰登)表达对未来的期盼。
2. 守岁:又称“熬年”,全家围坐炉旁,通宵不眠。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,也有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。现代守岁常结合看春晚、聊天等活动,成为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。
3. 吃年夜饭:又称“团圆饭”,是除夕最核心的习俗。餐桌上必有鱼(寓意“年年有余”)、鸡(寓意“金鸡起家”)、年糕(寓意“年高”)等吉祥菜品。出门在外的人尽量赶回,未归者家人会为其摆碗筷,象征团圆。
4. 燃放爆竹:起源于古代驱邪,传说爆竹声能吓跑恶兽“夕”。如今已成为营造喜庆氛围的重要方式,新年钟声响起时燃放爆竹,寓意“除旧迎新”。
5. 祭祖:大户人家会在除夕傍晚打扫宗祠,摆放祖宗牌位、香烛、供品,进行祭祖仪式,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感恩,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。
6. 发压岁钱:长辈给晚辈的护身符,寓意“辟邪驱鬼、保佑平安”。传统上用红纸包裹,现代多用红包,金额多为吉祥数字(如666、888)。
7. 挂灯笼:除夕夜挂红灯笼,象征团圆与喜庆。红灯笼的光亮寓意“驱散黑暗、迎来光明”,是中国节日的重要视觉符号。
二、除夕的传说故事
1. “夕”的传说: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“夕”,冬季大雪时下山觅食,祸害村庄。人们每到腊月底便躲到竹林避难。某年,一位被老婆婆救回的孩子(名叫“年”)发现“夕”怕红色与响声,便让村民在门上挂红布、守岁时扔碎竹节(竹节遇火爆裂,发出噼啪声)。最终“夕”被吓跑,但“年”却牺牲了。人们为纪念“年”,将腊月三十定为“除夕”,次日(正月初一)为“年”,并延续贴红、放爆竹等习俗。
2. 七郎射“夕”:妖怪“夕”专害漂亮女孩,百姓苦不堪言。猎人七郎带着猎狗四处寻找“夕”,终于在腊月三十发现其踪迹。“夕”闯入一户人家时,被躲在暗处的七郎用箭射死,猎狗咬住“夕”的后腿使其无法逃脱。从此,人们每年除夕守岁、放爆竹,防止“夕”再来。
3. 门神的起源: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,树上有金鸡,树下有神荼、郁垒二神,负责捉拿作恶的鬼魅。百姓用桃木刻成二神模样贴于门上,以驱邪避凶。后来演变为在桃木板上写二神名字或画门神像(如秦叔宝、尉迟恭),成为除夕贴门神的习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