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

admin

伏旱是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发生的旱象,因正值一年中最热的“伏天”(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的1020天)而得名,属于夏旱的关键时段。此时春播农作物(如水稻、玉米、棉花等)正处于抽穗、扬花、灌浆期,需水量极大,若缺乏有效降雨,极易导致减产甚至绝收。

伏旱的主要成因

1. 气象条件主导:伏旱多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(副高)控制引发。每年7月上旬,梅雨静止锋北移至黄河中下游及东北地区,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笼罩,盛行下沉气流,天气晴朗少云,日照强烈,气温显著升高(如重庆、武汉、南京等“火炉”城市7月平均气温可达2831℃,午后更高温常超35℃,极端情况下可达4345℃)。气团单一,除局部雷阵雨外,无大片雨区,降水稀少。

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

2. 降水量锐减:伏旱期间,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的降水量较56月梅雨期减少近三分之二,仅为95120毫米。而蒸发量却大幅增加(78月蒸发量可达255280毫米,较56月增加80%),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为负且绝对值越大,伏旱强度越重。

伏旱的典型特点

1. 高温与干旱叠加:太阳辐射强烈,气温高居不下,空气干燥,湿度小(相对湿度常低于60%),形成“晴热少雨、蒸发旺盛”的极端天气组合,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。

2. 影响范围集中: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,尤其是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江苏、安徽等省份,这些地区因受副高影响频繁,伏旱发生率达50%以上。

3. 危害重于春旱:民间素有“春旱不算旱,夏旱减一半”的农谚,因伏旱正值作物生长关键期,需水迫切,干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远大于春旱。

伏旱的主要影响

1. 农业减产风险高:伏旱会导致水稻灌浆不足、千粒重下降,玉米抽雄吐丝受阻,棉花蕾铃脱落增加,果树裂果、落果率上升,对当年粮食及经济作物产量造成严重威胁。

2. 生活与生产用水紧张:持续少雨会导致河流、湖泊水位下降,水库蓄水量减少,城乡居民生活用水、工矿业用水及航运事业均受影响,部分地区可能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。

3. 引发健康问题:高温干旱环境下,人体易出现中暑、热射病、日光性皮炎等疾病,同时干热缺水还会增加肠道传染病(如腹泻)的传播风险,危害人畜健康。

伏旱的防御措施

1. 应急供水保障:启动远距离调水、打深井、车载送水等应急方案,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;严禁非生产性高耗水行业(如洗车、洗浴)用水,暂停排放工业污水。

2. 人工增雨作业: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人工增雨,利用、高炮等设备向云层播撒催化剂,增加降雨量,缓解旱情。

3. 农业抗旱管理:推广耐高温作物品种(如耐热水稻),调整种植制度(如避开伏旱高峰期播种);加强田间管理,采用浅水勤灌、日灌夜排等方式,降低农田温度,减少水分蒸发;对受旱作物及时补水,喷施叶面肥,增强作物抗旱能力。

4. 预警与预案完善:建立健全干旱监测 *** (如气象卫星、土壤水分传感器),制定分级干旱预警(轻旱、中旱、重旱、特重旱)和应急预案,明确各部门职责,提高应对效率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