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六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“马日”,又称“送穷日”,承载着辞旧迎新、祈福纳吉的美好愿望。其核心围绕“送穷”“开市”“出行”三大主题,融合了民间对摆脱贫困、迎接财运、开启新生活的向往。
一、核心讲究:传统习俗解析
1. 送穷:告别旧岁困苦
“送穷”是正月初六更具代表性的习俗,源于民间对“穷鬼”(又称“穷神”)的敬畏。传说穷鬼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,生前喜穿破衣、喝稀饭,死后成为“穷”的象征。正月初六,家家户户需彻底清扫房屋,将积攒的垃圾、破衣烂衫集中焚烧或倒入交叉路口(部分地区会将垃圾投入水中),寓意“送走穷气”。门上的挂笺(春联附件)也会被摘下一同扔掉,象征“送穷神出门”。这一习俗自唐代盛行,明清时期更将“穷鬼”尊为“穷神”,成为春节收尾的重要仪式。
2. 开市:商家迎财神
对于生意人而言,正月初六是“开市大吉”的关键日子。商家会提前做好大扫除,贴上“开市大吉”“万事亨通”的大红对联,营业前放鞭炮(规模不亚于除夕),寓意“红红火火”。旧时,老板和店员会猛摇算盘、用秤杆敲打秤盘,让店内响声一片,取“响响当当、大吉大利”之意。部分地区还会举行“抢财神”活动:选12岁男孩扮成“刘海”(民间传说“刘海戏金蟾,步步钓金钱”),背着5个纸剪小人上街,谁抢到小人就意味着“抢到财神”,全年财运亨通。
3. 出行:踏青祈好运
民间有“三六九,朝外走”的说法,正月初六作为“六”的吉日,适合外出游玩。人们通常会选择公园、广场、商城等人多的地方,将出行路线设计成圆形,寓意“行大运”“圈住幸福”。出行时穿上新袜子,象征“把穷鬼踩在脚底”,避免其“纠缠”。
4. 饮食:吃出“顺”与“滚”
正月初六的饮食也蕴含吉祥寓意。部分地区会吃驴打滚(豆面糕),“滚”字象征“把坏运气滚走,吉祥如意滚来”;还有煎饼,遵循“初一饺子初二面,初三合子往家转,初四烙饼炒鸡蛋,初五初六捏面团”的顺口溜,通过捏面团、做煎饼的动作,寓意“送穷”。
5. 挹肥:春耕前的准备
“挹肥”是正月初六的传统农事习俗。自正月初一至初五不能打扫厕所,粪便累积,初六这天需彻底清扫厕所,清理污秽。这一习俗不仅是为了卫生,更象征“送走穷气”,同时也标志着农民开始为春耕做准备(旧时农民多在此日开始下田)。
二、重要禁忌:避免触霉头
1. 忌吵架、打骂
正月初六讲究“和气生财”,忌讳家庭内部或邻里之间的争吵、打骂。尤其是打骂孩子,民间认为“哭”代表“不顺”,会影响全年运势。
2. 忌穿破衣、捡旧物
出门需穿崭新衣裤,忌穿破袜子或破衣服,否则会被认为“招穷”;也不能捡路上的旧东西或别人丢弃的物品,否则会“沾穷气”,影响财运。
3. 忌杀生、讨债
正月初六忌杀生(包括杀动物、吵架时的“恶语相向”),民间认为“杀生会招煞气”,影响全年运势;债主忌上门讨债,借贷双方均不吉利——讨债会让债务人“雪上加霜”,借债方则会被认为“财运外流”。忌别人口袋掏东西(如借东西),否则会“被掏空”全年好运。
4. 忌说不吉利的字
忌说“破、坏、没、死、光、鬼、杀、病、痛、输、穷”等不吉利词汇,尤其要避免孩子说错。若孩子不小心说了,家长需及时用吉祥话纠正,避免“晦气”入门。
5. 忌空米缸
正月初六米缸不能空着,需储备足够的粮食,寓意“全年不断炊”,避免“缺粮”的尴尬。
正月初六的讲究,本质是民间对“美好生活的向往”。无论是“送穷”还是“开市”,都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期待——告别过去的困苦,迎接财运、幸福与顺遂。这些习俗虽带有些许传统色彩,却依然是中国人对生活热爱的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