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建塔师傅的“懒”与“智”:倾斜之塔的重生传说
相传文光塔(原名千佛塔)始建时,主事者慕名邀请灶浦龟山塔的老师傅主持工程,却被其漫天要价拒绝。后来,老师傅的大徒弟主动请缨,以低价承接并提交设计方案,主事者见其信心十足,便同意由其承建。塔身建至六层时,因地基松软(一侧为河边软土),塔身逐渐向河边倾斜,工程被迫停工。大徒弟四处求教,师傅因恼怒其“抢生意”拒不指点,还是善良的师娘偷偷告知:“你师傅说,将另一边的土质变软就是。”大徒弟观察生活,发现井壁因泥土压力崩塌导致水质浑浊,顿悟“平衡土质”的道理——于是在塔倾斜的反方向挖了四口深井,通过降低地下水减轻软土侧压力,最终使塔身慢慢坐正。师傅得知后,对徒弟的聪颖十分佩服,不仅不再计较报酬,还将全部建塔技艺传授给他。
二、“千佛塔”到“文光塔”:名称背后的风水与人文寓意
文光塔最初名为“千佛塔”,因建成后置千尊佛像于内而得名。明崇祯八年(1635),知县漆嘉祉主持复建时,恰逢塔成之日发生地震,塔身放出毫光,时人视为“人文昌盛”的吉兆,邑人吴仕训遂将塔更名为“文光塔”,寓意“文运昌隆、光照潮阳”。民间还有更浪漫的说法:潮阳老城地形如一艘扬帆的大船,需“桅杆”方能破浪前行,文光塔便被赋予“船桅”的象征——既平衡了地势(避免“船身”倾斜),又汇聚了“文气”,助力潮阳子弟金榜题名。此后,潮阳人才辈出,近代以来涌现13位中国科学院/中国工程院院士、6位将军及众多高校校长,更让“文光塔”的名称深入人心。
三、塔馆古井:平衡塔身的“幕后功臣”
文光塔左侧的“塔馆古井”,是建塔时的“意外产物”。相传因西南侧地基松软,塔身倾斜,大徒弟为扶正塔身,在古井位置挖掘深井,以“泄土气”平衡两侧地质。古井直径1.6米,井壁用砖砌成,井缘为八角形坚石,井水清澈甘醇,长年不涸,曾是旧时棉城“九龙吐水”名井之首(《光绪潮阳志》载)。民间传说,饮此井水可“祛病延年”,虽无科学依据,却成为老一辈潮阳人的记忆符号。2009年修缮文光塔时,还在塔前地下发现一条长6.16米、宽2.44米的古甬道,由三个乾卦组成,寓意“天长地久”,为古塔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。
四、塔前石狮:见证岁月的“守护者”
文光塔门前的石狮,并非原建时的装饰,而是“移民”而来。据老者回忆,这对石狮原本立于潮阳县文祠门前,1942年日军轰炸潮阳时,文祠被毁,石狮却奇迹般幸存。解放后,建简易影剧院时,石狮被暂时安置在观众场后面。1958年,文光公园建成,石狮被移至塔前,成为文光塔的“守护者”。石狮造型古朴,虽历经战火与岁月侵蚀,仍目光炯炯,注视着进出塔门的行人,仿佛在诉说着古塔的沧桑变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