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向蓬勃之路的二人台

admin

一、政策与非遗保护:从“草根艺术”到“国家名录”的根基夯实

二人台起源于清末山西、河北、陕西移民的走西口文化,是蒙汉民族融合的民间艺术结晶(如内蒙古西部二人台融合了蒙古族“风搅雪”唱法)。新中国成立后,通过命名“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”(如康保县2007年获评)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2006年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)等措施,为其传承提供了政策保障。各地还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(如府谷县文化馆为二人台保护单位),推动传统剧目挖掘与整理,让这一“土生土长”的艺术有了官方身份与传承根基。

二、教育与人才培养:从“民间艺人”到“专业梯队”的体系构建

走向蓬勃之路的二人台

传统二人台依赖“师徒传承”或“家族传承”,存在技艺断层风险。近年来,专业艺术教育成为重要突破口:呼和浩特市旺旺艺术学校(2003年建校)、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职业学校(2014年开设二人台班)等专门学校,设置了唱腔、器乐、舞蹈、二人台历史等课程,培养了大批专业演员(如旺旺艺术学校毕业生考入各地乌兰牧骑)。民间传习也在发挥作用,如土默特左旗白银厂汗文化大院(2020年获评中国二人台教育基地实训基地),由退休人员或爱好者组成的班社,通过定期排练演出,传承传统小戏(如《顶灯》《十对花》),保持了二人台的民间活力。

三、传统剧目与创新:从“经典保留”到“时代共鸣”的内容升级

二人台的传统剧目(如《走西口》《打金钱》《挂红灯》)是其核心竞争力,这些剧目以“短小精悍、贴近生活”著称,反映了百姓的喜怒哀乐(如《走西口》描写了走西口移民的离别之苦)。近年来,创作者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基础上,融入现代元素,推出了一批新剧目: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民族歌舞剧院的《河套魂》(反映河套人民治理盐碱地的实干精神)、呼和浩特晋剧团的《巡城记》(用喻古比今手法批判贪赃枉法)、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的《圆梦》(展现新农村农民的内心世界),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二人台的唱腔与表演特色,又贴合了当代观众的情感需求,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。

四、传播与产业化:从“线下乡村”到“线上新媒体”的渠道拓展

随着城镇化与娱乐方式的多样化,二人台线下演出市场萎缩。近年来,新媒体与文旅融合成为新的传播途径:如“西北笑星”王茂林、王丽霞夫妻将二人台搬到快手直播间,收获近160万粉丝,不仅通过才艺直播获得收入,还通过助农带货(如内蒙古老奶茶、特色食品)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(2023年带货GMV超3000万)。二人台还走进校园(如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二人台课程)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(如萨拉齐综合文化站的《跳粉墙》《挂红灯》演出),扩大了受众群体,实现了“从乡村到城市”的传播跨越。

五、文化融合与品牌打造:从“区域艺术”到“全国品牌”的影响力提升

二人台作为“蒙汉融合”的艺术,具有独特的文化标识。近年来,各地通过举办艺术节(如康保二人台艺术节)、对外交流(如2011年康保二人台走出国门,出访法国巴黎、荷兰鹿特丹)等方式,提升了二人台的知名度。二人台与旅游产业融合(如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的二人台文化旅游专线),将二人台表演融入景区,打造了“看二人台、品草原文化”的旅游品牌,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,让这一“地方小戏”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