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族跳花节(又称“踩花山”“跳花”“花山节”)的日期因地域、支系及传统习俗差异较大,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常见时间:
1. 农历正月期间(最普遍)
多数苗族聚居区的跳花节集中在农历正月,具体日期因地区而异:
云南南部的苗族(如屏边、蒙自、河口等地)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举行,节日期间会立花杆、跳芦笙舞、爬花杆及开展对歌等活动;
贵州安顺市的瓦窑村、东门庄等传统跳花坡,固定在农历正月初七至初九举办,前期需准备花树(用万年青树枝扎成),正月初七正式开始,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云集,进行芦笙舞、爬花杆、斗牛等庆祝活动;
黔西北地区(如水城县、安顺市孟关乡)的“跳花场”,核心日期为农历二月十五日,以纪念苗族先民迁徙胜利,活动包含芦笙舞、民族服饰展示(如“花背”刺绣)及竞技比赛。
2. 农历四月初八(“四月八”跳花节)
湘西凤凰及贵州部分地区(如黔东南)的苗族有“四月八”跳花节,最初为庆贺牛的生辰(苗族视牛为“准图腾”),后逐渐融入纪念苗族英雄亚宜、祭祖及缅怀英烈等内容,成为集民俗、音乐、舞蹈、服饰表演于一体的盛大节日,如今已成为苗族更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之一。
3. 农历五月初(部分地区)
滇东北、滇南及四川兴文县一带的苗族,跳花节多在农历五月初举行(如农历五月初五),传说源于苗族战败流亡时,祖先显灵教人们在高山立花杆、吹芦笙团聚,以祈求平安与繁衍,活动包括围着花杆跳舞、爬花杆竞技及物资交流。
跳花节的具体日期虽有差异,但核心均围绕“团聚、祈福、求偶”展开,是苗族文化传承与社交的重要载体。近年来,随着“非遗+文旅”模式推广,许多地区的跳花节还融入了现代元素(如民族歌舞展演、非遗展示),吸引了更多游客参与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