弱冠之年是多少岁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

admin

弱冠之年是古代男子二十岁的特定称谓。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,需举行庄重的“冠礼”(由父亲或家族长辈主持),仪式上会将头发盘成发髻,戴上象征成年的帽子(称为“冠”),并依次加冠三次(分别代表获得治人、为国效力、参加祭祀的权利)。因二十岁男子虽已成年,但身体尚未完全强壮,故称为“弱冠”(“弱”指体犹未壮,“冠”指成年礼仪)。

二、古人年龄称谓大全(按成长阶段分类)

1. 婴幼儿时期(010岁)

弱冠之年是多少岁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

初度:指婴儿出生之时,出自《楚辞·离骚》“皇览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”,后引申为生日。

汤饼之期:婴儿出生三日的庆祝宴席,因古人有吃“汤饼”(宽面条)的习俗而得名,刘禹锡《送张盥赴举诗》中有“引箸举汤饼,祝词生麒麟”的描述。

赤子/襁褓:未满周岁的婴儿。“赤子”指皮肤泛红、纯洁无瑕的新生儿(《孟子·离娄下》“不失其赤子之心”);“襁褓”指包裹婴儿的被子或布条(《列子·天瑞》“人生有不见日月,不免襁褓者”)。

孩提:23岁的幼儿,出自《孟子·尽心上》“孩提之童,无不知爱其亲者”,指稍懂事、能提抱的儿童。

总角:814岁的少年。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,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,形如羊角,故称“总角”(《礼记·内则》“拂髦,总角”)。

2. 少年时期(1020岁)

幼学:10岁的儿童。出自《礼记·曲礼上》“人生十年曰幼,学”,因十岁是儿童开始外出求学的年龄。

豆蔻年华:1314岁的女子。出自杜牧《赠别》“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”,用初夏未盛开的豆蔻花比喻少女的青春年华。

舞勺之年:1315岁的男孩。出自《礼记·内则》“十有三年,学乐、诵诗、舞勺”(“舞勺”指学习文舞),后指代这个年龄段的男孩。

及笄之年:15岁的女子。古代女子15岁时举行“笄礼”,将头发盘起并用簪子(笄)固定,表示成年,可以出嫁(《礼记·内则》“女子十有五年而笄”)。

舞象之年:1520岁的男孩。出自《礼记·内则》“成童,舞象、学射御”(“舞象”指学习武舞),后指代即将成年的男子。

3. 青年时期(2030岁)

弱冠:20岁的男子。如前文所述,是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。

摽梅之年:女子到了适婚年龄。出自《诗经·召南·摽有梅》“摽有梅,其实七兮。求我庶士,迨其吉兮”(“摽梅”指梅子成熟落地,比喻女子待嫁)。

4. 中年时期(3050岁)

而立之年:30岁的男子。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“三十而立”,指男子到30岁时应确立人生目标、事业有成。

不惑之年:40岁的男子。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“四十而不惑”,指男子到40岁时应能明辨是非、不再困惑。

知命之年:50岁的男子。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指男子到50岁时应能领悟天命、顺应自然。

5. 老年时期(60岁以上)

耳顺之年/花甲之年:60岁的男子。“花甲”指天干地支组合的60年一个循环(《唐诗纪事》“手挪六十花甲子”);“耳顺”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“六十而耳顺”,指男子到60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。

古稀之年/悬车之年:70岁的男子。“古稀”出自杜甫《曲江》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指古代能活到70岁的人很少;“悬车”指男子到70岁辞官家居(《晋书·刘毅传》“昔郑武公年过八十,入为周司徒,虽过悬车之年,必有可用”)。

耄耋之年:8090岁的老人。“耄”指约80岁,“耋”指约90岁,出自曹操《对酒歌》“人耄耋,皆得以寿终”。

期颐之年:100岁的老人。出自《礼记·曲礼上》“百年曰期颐”,指100岁老人需由后代赡养(“期”指要,“颐”指养)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