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晚年的雅称 晚年的称谓

admin

古代对晚年的称呼多蕴含对长者的尊敬,既有基于年龄阶段的雅称,也有体现身份、状态的尊称,以下分述之:

一、基于年龄阶段的晚年雅称

1. 耄耋之年:泛指八九十岁的高龄。《礼记·曲礼》载“八十九十曰耄”,《尔雅·释言》注“八十为耋”,后合称“耄耋”为晚年通称,如曹操《对酒》诗“耄耋皆得以寿终”即用此称。

古代晚年的雅称  晚年的称谓

2. 杖朝之年:指八十岁。《礼记·王制》规定“八十杖于朝”,意为八十岁老人可在朝堂拄杖,后用作八十岁的代称。

3. 鲐背之年:指九十岁。鲐鱼背部的斑纹类似老人皮肤褶皱,故以“鲐背”喻高龄;又有“冻梨”之称,形容老人面部老年斑如冻梨纹路。

4. 伞寿:指八十岁寿辰。因“伞”字草体字形似“八十”,故以此为八十岁的象征性称呼。

5. 米寿:指八十八岁。将“米”字拆解为“八十八”,既指年龄,也寓意老人虽高龄仍食欲旺盛。

二、体现身份与状态的晚年尊称/称谓

1. 耆老:指德行高尚的六七十岁老人。《礼记·王制》云“养耆老以致孝”,其中“耆”指六十岁、“老”指七十岁,后泛指年高德劭的长者。

2. 老宿:指年老且在学艺(如文学、艺术)上有造诣的人,强调其经验与专业性,如清代学者黄景仁的《浮湘赋》即受“老宿”称赞。

3. 国老:指告老退职的卿、大夫等高级官员。《左传》载“国老皆贺子文”,这类老人因曾为国家效力,享有较高社会地位。

4. 乡老:指乡里年老有地位的士绅。《礼记·王制》提到“乡老而致仕者”,他们在乡中负责教化,是基层社会的尊者。

5. 老朽/老夫/老拙:均为老年人的自谦之词。其中“老朽”出自苏轼《与冯祖仁书》“非老朽所敢当”,“老夫”出自《礼记·曲礼》“大夫七十而致仕……自称曰老夫”,“老拙”出自苏轼《章质夫寄惠崔微真》“卷赠老夫惊老拙”。

6. 黄发/皓首:均指老人。“黄发”因老人头发由白转黄而得名,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“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”即用此;“皓首”指白头,如《后汉书·吕强传》“垂发服戎,功成皓首”。

7. 桑榆:以“桑榆”喻晚年。《滕王阁序》“东隅已逝,桑榆非晚”意为早年的时光已过,晚年仍可有所作为,后成为晚年的雅称。
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