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泉布:古代对货币的统称,源于《周礼·天官·外府》“布,泉也。布,读为宣布之布;其藏曰泉,其行曰布”的记载,既指钱币的收藏状态(藏于府库如泉水深藏),也指其流通功能(进入市场如泉水流淌)。
2. 青蚨:传说中的虫名(一说为鱼伯),《淮南万毕术》记载“青蚨还钱”的奇事——将母青蚨与子青蚨的血分别涂在钱上,用出的钱会自行回归,因此“青蚨”成为钱的代称,象征财富的循环与聚集。
3. 孔方兄:对铜钱的戏谑雅称。古时铜钱外圆内方(象征“天圆地方”),且“钱”字由“金、戈、戈”组成(与“哥”音近),故称“孔方兄”。晋代鲁褒《钱神论》中“亲之如兄,字曰孔方”的描述,使其成为钱的经典代称。
4. 货泉:汉代王莽代汉后所铸钱币名(取代“五铢钱”),因王莽厌恶“刘”字(繁体“劉”含“金、刀”,与“钱”字结构冲突),故以“泉”代“钱”(“泉”字拆解为“白水”,寓意“钱如流水”)。后泛指钱币。
5. 邓通:西汉文帝宠臣,因得赐蜀郡严道铜山并获铸钱权,其铸造的“邓通钱”遍布天下(“邓氏钱布天下”)。后世遂以“邓通”代指钱,象征财富的积累。
6. 阿堵物:六朝时期的戏称,出自《世说新语·规箴》。王夷甫(王衍)自命清高,从不提“钱”字,其妻故意用钱环绕床边,王夷甫醒来后怒斥“举却阿堵物”(“阿堵”为六朝口语,意为“这东西”),后“阿堵物”成为钱的代称,略带讥讽。
7. 上清童子:古钱的别称,源于唐代传说。贞观年间,岑文本避暑山亭时,遇“上清童子元宝”来访,赠钱后消失;掘地得古钱一枚,上有“元宝”二字,遂以“上清童子”为钱的代称。
8. 腰缠:指随身携带的钱财,亦泛指财富。古代出行时将金银铜钱缠绕于腰间(便于携带),故“腰缠”成为财富的象征,如文天祥《至扬州》中“胡儿只为解腰缠”的诗句,即指钱财。
二、古人财富的其他雅致表达
除上述具体代称外,古人还常用家资(家庭财产的总称,涵盖土地、房产、金银等)、珍宝(珍贵物品,如玉石、珍珠、金银器等,古代常作为交换媒介)、金玉(黄金与玉石,象征贵重与财富)等词指代财富,这些词汇既体现了财富的物质属性,也融入了古人对“富贵”的价值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