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夏:是六月最经典的雅称之一,源于古代“孟、仲、季”的季节排序(夏为四季之第三季,六月为夏季最后一个月),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中“四月秀葽,五月鸣蜩,六月徂暑”的“徂暑”(意为暑气开始盛行),也间接关联季夏的炎热特征。
其他常见雅称:
未月:以十二地支纪月,六月对应“未月”(如《诗经·小雅·四月》“四月维夏,六月徂暑”中的“六月”即未月);
荷月:六月荷花盛开,江南地区多以此为雅称(如《诗经·郑风·山有扶苏》“隰有荷华”的意象延伸);
荔月:六月是荔枝成熟的季节,故得名“荔月”(如《诗经·卫风·硕人》“硕人其颀,衣锦褧衣”的“褧衣”材质与夏季果实关联);
杪夏/暮夏/晚夏:“杪”指时节尾部,“暮”“晚”强调夏季末尾,均指六月(如《诗经·唐风·鸨羽》“悠悠苍天,曷其有常”的“常”暗含季节更迭)。
六月属于盛夏还是仲夏
结论:六月属于仲夏(而非盛夏)。
划分逻辑:
古代将夏季分为“孟夏、仲夏、季夏”三个阶段,其中仲夏为夏季的第二个月(即农历五月),但公历视角下,因夏至(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白昼最长、气温更高)通常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,故公历六月被视为仲夏(盛夏的核心时段是农历七月,即季夏)。
补充说明:
《诗经》中“六月徂暑”(六月暑气来临)的描述,符合仲夏向盛夏过渡的气候特征(农历六月虽热,但尚未到“骄阳似火、蝉鸣最盛”的盛夏极致);
现代气候学中,北半球“盛夏”通常指7月中旬至8月中旬(三伏天),而六月仍处于“气温上升期”,故更符合“仲夏”的定义。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