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夏是夏季的第二个月,是中国传统季节划分中的核心时段之一。其在不同历法体系中的时间对应关系如下:
农历:仲夏固定为农历五月,又称“午月”(干支历十二月建中的第五个月),此时斗柄指向正南,五行属火,万物生长至盛极状态。
公历:对应每年的6月左右(如芒种节气通常在6月5日至7日,夏至在6月21日至22日),涵盖农历五月的核心时段。
仲夏的节气归属
仲夏是“夏三月”(农历四、五、六三个月)的中段,具体包含芒种和夏至两个关键节气:
芒种(公历6月上旬):标志着高温、高热的盛夏即将来临,此时农作物的种植与收获进入繁忙期,民间有“芒种忙忙种”的说法。
夏至(公历6月下旬):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、黑夜最短的一天,阳气达到全年最盛,此后阴气逐渐生长,标志着盛夏正式开始。
仲夏的气候与时节特征
仲夏时节的气候以炎热、湿润为主要特点:
日照时间长,正午阳光炽烈,气温显著升高;
午后至傍晚常出现雷阵雨,“黄梅时节家家雨”的景象多发生在此时(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通常在6月中下旬);
空气湿度大,闷热感强,民间称为“蒸笼天”。
仲夏的文化与养生内涵
文化象征:仲夏五月因阳气极盛,被视为“恶月”(民间认为此时瘟疫多发),但也有端午等传统节日——端午节的“五毒”习俗(挂菖蒲、喝雄黄酒)便源于驱避仲夏疫病的需要。
养生要点:顺应“阳盛于外”的特点,需忌冷水浴(避免寒邪入侵)、饮食清淡(多吃西瓜、苦瓜、绿豆汤等清热解暑之品)、补充盐分与电解质(避免出汗过多导致虚脱)、午间小憩(养心气,顺应夏季“养心”的原则)。
你可能想看: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