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年初三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有多个雅致别称,主要源于历史传说、民俗信仰及文化寓意:
小年朝:源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“天书下降”的传说,朝廷定正月初三为“天庆节”,官员休假五日。后演变为“小年朝”,取“三生万物”(《道德经》)之意,象征新年初始的生机,习俗包括不扫地、不乞火、不汲水,以保留家中“财气”。
赤狗日/赤口日:传说“赤狗”是熛怒之神(或与“赤口”即“凶口”相关),初三相遇易生口角或不吉。民间习俗认为当日不宜外出拜年,需留在家中祭拜祖先、祈福避祸,部分地区还有“贴赤口”(写吉利话的红纸条)的仪式,以化解口舌是非。
猪日:源自女娲造万物的传说,女娲初三造猪,故称“猪日”。古人认为猪是富足的象征,当日需禁食米饭,以免“耗财”,寓意来年五谷丰登、家业兴旺。
老鼠娶亲日:民间传说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,人们需早早熄灯睡觉,避免打扰鼠辈;同时在屋角洒落米粒、糕饼(称为“老鼠分钱”),寓意与老鼠共享丰收,减少其繁殖对农作物的破坏。
履端三日:古代对正月初一到初十的统称,“履端”意为“开端”,初三即为“履端三日”,强调年初的起始意义,是传统“序齿”(按年龄排序)的重要节点之一。
古人对正月初一到三十的雅称
古人对每月日期的雅称多结合天文、历法及文化意象,以下为主要分类:
每月初一:又称“朔日”“元日”“元旦”“元正”“元朔”“三元”“改旦”“履端”等。“朔”指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(不可见),是月份的开始;“元”有“开始”之意,“元日”即一年之始(后专指正月初一,即春节)。
每月十五:又称“望日”“元夕”“上元”“灯节”“元宵”等。“望”指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对面(满月),是农历月的重要节点;“元夕”“上元”“灯节”“元宵”均与正月十五的“赏灯”习俗相关,象征团圆与光明。
每月三十:又称“晦日”“除夕”“守岁”等。“晦”指月终(不可见),“除夕”是一年的最后一天,习俗包括守岁(熬夜迎接新年)、贴春联、吃年夜饭,寓意辞旧迎新。
每月特定时段:初一至初十称为“朔”(或“履端一日”至“履端十日”),十一日至二十日称为“望”(或“望一日”至“望十日”),二十一日至三十日称为“念”(或“念一日”至“念十日”)。这种分段方式源于古代对“旬”的划分(每十天为一旬),便于记忆日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