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月130日的雅称主要分为三类:以韵目代日的纪日雅称、以“三浣”划分的时段雅称、传统月相记日雅称。
一、韵目代日雅称(130日对应固定韵目)
这是清末电报纪日的传统 *** ,用《佩文诗韵》中的韵目顺序指代日期,简洁且便于电报传输(避免重复用字)。具体对应如下:
1日:一东;2日:二冬;3日:三江;4日:四支;5日:五微;6日:六鱼;7日:七虞;8日:八齐;9日:九佳;10日:十灰;11日:十一真;12日:十二文;13日:十三元;14日:十四寒;15日:十五删;16日:十六铣;17日:十七筱;18日:十八巧;19日:十九皓;20日:二十哿;21日:二十一马;22日:二十二养;23日:二十三梗;24日:二十四敬;25日:二十五有;26日:二十六宥;27日:二十七感;28日:二十八勘;29日:二十九艳;30日:三十卅(原为“陷”,因军队不吉利改用“卅”)。
二、三浣时段雅称(按上、中、下旬划分)
古代将每月分为“三浣”(上浣、中浣、下浣),每浣10天,用于日常纪日:
上浣:每月110日,又称“上旬”,可记作“上浣之一日”“上浣之五日”等;
中浣:每月1120日,又称“中旬”,记作“中浣之一日”“中浣之十日”等;
下浣:每月2130日,又称“下旬”,记作“下浣之一日”“下浣之十日”等。
三、传统月相记日雅称(基于月亮盈亏变化)
古代通过观察月相变化记录每日,这些雅称多与天文现象相关:
初一:朔(月亮完全看不见)、旦(日出时月亮刚出现)、朔月(月相初始);
初三:月出(月亮从东方升起,可见微光);
十五:望(月亮最圆,与太阳相对);
十六:既望(望日之后,月亮开始缺损);
月末:晦(月亮完全看不见,月相结束)。
以上三类雅称覆盖了130日的不同纪日场景,其中韵目代日主要用于历史文献(如电报、古籍),三浣时段雅称常见于日常书写,月相记日则与天文文化紧密相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