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食新:尝新米、敬天地
小暑时节,南方多地有“食新”习俗。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,做成米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,随后全家品尝新酒与新米,寓意感恩自然馈赠、庆祝谷物丰收。部分地区还将新黍去皮烹粥,搭配新上市蔬菜同食,称为“吃新”,象征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期许。
2. 晒伏:祛潮防蛀的传统
小暑正值伏天,高温干燥,民间流行“晒伏”(又称“晒红绿”“晒龙袍”)。人们将衣物、书画、经卷等拿到阳光下晾晒,既能去除潮气、防止虫蛀,也有“晒去晦气”的寓意。相传此俗源于唐代,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在六月初六晒龙袍,后逐渐普及。
3. 头伏饺子:开胃解馋的“苦夏”安慰
北方地区有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的谚语。小暑后的头伏(夏至后第三个庚日)吃饺子,因伏日人们食欲不振(俗称“苦夏”),饺子形似元宝,既有“元宝藏福”的吉祥寓意,又能开胃解馋,是伏日更具代表性的食物。
4. 吃伏羊:滋补身体的“伏日盛宴”
小暑前后,部分地区有“吃伏羊”的习俗。尤其在江苏徐州,民间流传“彭城伏羊一碗汤,不用神医开药方”的歌谣,认为入伏吃羊肉能滋补身体、驱散暑气。徐州民谣“六月六接姑娘,新麦饼羊肉汤”也体现了这一习俗的普及。
5. 斗蟋蟀:夏日的娱乐活动
小暑时节,蟋蟀因炎热从田野躲到庭院墙角,古人将其捕捉饲养,开展“斗蟋蟀”活动。这一习俗始于唐代,宋代风靡,成为民间夏日重要的娱乐方式。杜甫曾写“促织甚微细,哀音何动人”的诗句,记录了斗蟋蟀的场景。
6. 吃藕:清热开胃的时令美食
小暑前后,莲藕成熟,民间有吃藕的习俗。藕富含碳水化合物、维生素,具有清热养血、开胃健脾的功效。常见做法有凉拌藕片、糯米藕、藕汤等,其中“雪藕冰桃”是清代诗人乔远炳笔下的夏日美味。
7. 吃黄鳝:小暑时节的滋补佳品
民间有“小暑黄鳝赛人参”的说法,指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黄鳝最为滋补。黄鳝味甘性温,具有补中益气、补肝脾、除风湿、强筋骨的作用,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一定缓解效果,是小暑时节的传统滋补食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