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年前准备:扫尘与备年货
年前是春节的“预热阶段”,主要围绕“除旧”与“备新”展开。扫尘(又称“掸尘”“扫房”)是传统大扫除,家家户户拆洗被褥、窗帘,擦拭家具,清扫庭院,将“穷运”“晦气”扫出门,寓意辞旧迎新。备年货则是过年的物质基础,包括新鲜食材(如鱼、猪肉、蔬菜)、腊味(腊肉、香肠、腊鸡)、零食(花生、瓜子、糖果、麻糖)、装饰(春联、福字、窗花、灯笼)及拜年礼品(酒、牛奶、保健品)等,部分地区还有 *** 特色年味的传统,如金华的油豆腐、年糕,义乌的麻糖等。
2. 除夕:团圆与守岁
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,核心是“团圆”与“祈福”。年夜饭是重中之重,全家老小围坐一桌,菜品讲究吉利:鱼(寓意“年年有余”)、鸡(“大吉大利”)、年糕(“年年高”)、汤圆(“团团圆圆”)等,部分地区还有“隔年饭”(提前煮好,寓意“年年有剩”)。饭后,家人围坐一起守岁,等待新年钟声敲响,象征“辞旧迎新”,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(用红包袋装好),寓意“压祟祈福”,保佑孩子平安长大。除夕夜还要贴春联(大门、小门、家具均需张贴,红纸黑字传递喜庆)、贴福字(有的倒贴,寓意“福到”)、挂灯笼(增添节日氛围)。
3. 初一至初五:拜年与祈福
初一是春节的“开场”,拜年是核心活动。晚辈向长辈拜年(磕头或鞠躬),说“新年好”“长寿安康”等吉利话,长辈给晚辈压岁钱;之后,亲朋好友之间相互拜年(可上门或线上),联络感情。部分地区有出方(向长辈、亲友拜年)、回娘家(初二,嫁出门的女儿带女婿孩子回家,带礼物分给娘家小孩)的习俗。迎财神是初五的重要活动,商家尤其重视,清晨放鞭炮、摆供品,迎接财神进门,祈求新年财运亨通。初一至初五还有忌讳:不扫地(怕扫走财运)、不倒垃圾(怕倒掉福气)、不打碎东西(若打碎,需说“岁岁平安”化解)。
4. 正月十五:元宵节(春节尾声)
正月十五是春节的“收尾”,主要习俗是吃元宵(或汤圆,寓意“团圆美满”)、逛灯会(各地举办大型灯展,有舞龙、舞狮、猜灯谜等活动)、迎龙灯(部分地区延续,如金华的浦江板凳龙、兰溪断头龙,舞龙祈求风调雨顺)。元宵节后,春节基本结束,人们恢复正常生活。
5. 地域特色年俗
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年俗,如浙江金华的晒腊味(农家院落晾晒腊肉香肠)、叠馒头(正月初八到十五,南灶庙叠馒头柱,寓意“消灾”)、迎花树(正月十一,让河村村民抢花树,讨“风调雨顺”彩头);苏州的吃糖年糕(除夕或除夕前几天,糖年糕是必备,寓意“年高”)、年初一不讨帐(避免破坏新年财运);榆林的接路头神(年初五,商家迎财神,祈求财运)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