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七夕节又叫乞巧节

admin

“七夕”之所以又称“乞巧节”,源于古代女性在这一天向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与技艺精进的习俗。东晋葛洪《西京杂记》载: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,这是文献中关于“乞巧”的最早记载。此后历经唐宋而盛,逐渐形成以“乞巧”为核心的女子节俗,故名“乞巧节”。

传统习俗体现“巧”的内涵

穿针乞巧:对月以五彩线穿九孔针等细针,比试手巧,全部穿过称“得巧”。唐人崔颢《七夕》有“长安城中月如练,家家此夜持针线”的描写。

为什么七夕节又叫乞巧节

投针验巧:以“鸳鸯水”曝日成膜,将小针轻放水面,观水底针影若“花、鸟、鞋、剪刀”等图案,视为“乞得巧”。明代沈榜《宛署杂记》有详载。

喜蛛乞巧:供桌上置小盒养“喜子”(小蜘蛛),次日观其结网是否匀整细密,以兆“得巧”。南朝《荆楚岁时记》已有此俗。

拜星乞巧:设供陈瓜果、设案拜织女星,祈赐巧艺与良缘。

巧果应节:以油面糖蜜制“巧果”(又名“乞巧果子”),造型多样,宋时市上已有售卖。

别称与文化意涵

因参与者多为女性,七夕亦称“女儿节”、“少女节”;又因崇奉织女,又称“七姐诞”。它还承载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意涵,表达对忠贞爱情与美好姻缘的期许,因此在现代语境中也常被称为“中国情人节”,并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