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再次当选最堵城市

admin

重庆再次当选最堵城市的背景与现状

近年来,重庆多次被权威机构评为“全国最堵城市”。2025年第1季度,百度地图《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分析报告》显示,重庆以1.974的通勤高峰拥堵指数跃居百城榜首,同比上升2.83%,成为当时全国拥堵最严重的城市。2025年第2季度,百度地图数据显示,重庆通勤高峰拥堵指数仍达2.095,仅次于北京(2.102),位居全国第二。高德地图2020年度《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》也将重庆列为“高峰时段拥堵之最”,延时指数1.952位列50个主要城市之一名。这些数据均反映出重庆交通拥堵问题的持续性与严峻性。

重庆拥堵的主要原因

重庆再次当选最堵城市

1. 地形与城市结构限制:重庆地处丘陵、山地地区,山地占76%,海拔高差超过2700米,城市呈现“多核组团式”结构(城中是山,山中是城)。这种地形导致交通线路需频繁穿越山脉、江河,桥梁、隧道众多(主城嘉陵江和长江上已有数十座大桥),关键节点(如渝澳大桥、黄桷湾立交)易形成拥堵。职住分离现象突出,西北片区成为城市单中心,周边“睡城”的居民需跨江通勤,潮汐交通压力大。

2. 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:截至2015年,重庆主城区汽车拥有量达110.2万辆,私人小客车86.3万辆,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达132辆。近年来,私家车数量仍持续上升,“一家多车”现象加剧了道路负荷。私家车高位使用(2015年小汽车占机动化出行结构的31.4%)导致公共交通资源被浪费,进一步加剧拥堵。

3. 公共交通分担率不足:尽管重庆近年来加快了轨道交通(截至2020年已开通4条线路,总里程202公里)和公交线网建设,但公共交通分担率仍较低(2015年为67.8%),未能有效分流私家车出行。公交专用道建设滞后、公交线网覆盖不足等问题,也影响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。

4. 交通管理压力:重庆道路资源有限(多为单向两车道),路边停车占用道路资源、交通指示不完善等问题,进一步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。尽管实施了错峰通行(15座跨江桥梁早晚高峰限行)、定向车道等措施,但短期效果明显,长期仍需更系统的管理手段。

重庆的治堵措施

为缓解拥堵,重庆采取了多项针对性措施:

智能化交通管理:作为全国唯一RFID电子车牌全覆盖城市,重庆利用海量机动车出行大数据,推进交通信号智能控制(如定向车道优化、“绿波带”建设),提升路网监测与诱导能力。例如,重庆的路口绿灯畅行率达54.55%,等灯时长仅13.72秒,单个路口通行效率较高。

优先发展公共交通:重庆将公共交通作为治堵核心,加快轨道交通成网(“850+”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),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(截至2020年已建成数百公里),并优化公交线网(如开行社区巴士、接驳专线),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与覆盖率。

交通需求管理:实施错峰通行(15座跨江桥梁早晚高峰限行)、限行区域扩大等措施,削峰填谷,减少高峰时段车流量。专家建议推行拥堵费(参考新加坡、伦敦等城市经验),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,但尚未正式实施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