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二又称“迎婿日”“回娘家”(客家传统称“转妹家”),是出嫁女儿携丈夫、儿女回娘家团圆的重要日子。旧时民间认为,嫁出去的女儿在除夕、初一留在夫家过年,初二方可回门,否则会将娘家“吃穷”。女儿回娘家需带“好事成双”的礼品(如饼干、糖果、烟酒等),分给娘家小孩;女婿要给岳父岳母拜年,娘家会准备丰盛午餐款待,女儿需在晚饭前赶回婆家。这一习俗不仅促进了亲人团聚,也让出嫁女儿得以与姊妹叙旧,体现了中国人对亲情的珍视。
二、祭财神
北方地区正月初二有祭财神的传统,商贸店铺与普通家庭均会举行祭祀活动。祭祀前需将除夕夜接来的财神像擦拭干净,供品包括鱼(寓意“年年有余”)、羊肉(寓意“富贵”),老北京大商号更会准备“五大供”(整猪、整羊、整鸡、整鸭、红色活鲤鱼),祈求新年财运亨通。中午需吃馄饨,因馄饨形似元宝,俗称“元宝汤”,象征招财进宝。民间认为正月初二是财神菩萨生日,祭财神旨在为新岁讨个“利市”。
三、吃开年饭
正月初二谓之“开年”,标志着新年正式开始,中午的“开年饭”是家庭团聚的重要餐食。菜式讲究吉祥寓意:鸡寓意“大吉大利”,烧肉取“红皮赤壮”(身体健康),炒饭象征“大显身手”,生菜代表“生财”,蒜喻“能写会算”,葱喻“聪明”,韭菜喻“长长久久”,芹喻“勤劳刻苦”,鱼则象征“年年有余”。这些菜品不仅满足味蕾,更承载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四、祭祖
部分地区正月初二保留着祭祖习俗,人们会在家中或祠堂摆放先人牌位,供奉三牲(鸡、鱼、猪肉)、米饭、水果等祭品,焚烧纸钱,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感恩。祭祖仪式通常由家族长辈主持,晚辈依次叩拜,体现了“慎终追远”的传统观念,也祈求祖先庇佑家族平安、兴旺。
五、地域特色习俗
祭牛羊(神农镇等地):神农镇一带正月初二有“牲口出行”习俗,村民将牛羊骡马集中到村边空地,烧香、放鞭炮,感谢牛马一年的辛劳,祈求来年农耕顺利。
抢头水(运河沿岸村庄):运河沿岸村民认为初二水通财,需赶早打水,争取“之一桶水”,寓意新年日子红红火火、财源广进。
车公诞(香港):香港车公庙正月初二举行车公诞,信众通过“打鼓”“转风车”等仪式,祈求转去衰运、迎来好运。
初二面(北方部分地区):初二吃的面条需用初一包饺子的剩面 *** ,煮好后用冷水冲洗至凉透,寓意“尝人间冷暖”,提醒人们珍惜粮食,同时象征生活“顺顺滑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