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节气气候特点变化

admin

季节转换与环流调整:自白露起,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取代,冷空气南下更频繁,太阳直射点南移、日照时数缩短,白天升温减弱、夜间散热加快。

昼夜温差显著拉大:常年白露期间,全国多地昼夜温差常在10℃以上,整体范围约8–16℃,是一年中温差更大的时段,体感转为“早晚凉、白天暖”。

降水格局转变:北方大部降水明显减少、空气趋于干爽;而在华南、西南东部、华西等地,连阴雨增多,常呈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。

白露节气气候特点变化

露重见秋意:晴朗、微风、近地层湿度较大的夜间更易出现露,清晨草叶“白露”晶莹,标志天气转凉。

二 区域性差异

区域 | 气温变化 | 降水与云量 | 典型影响

北方大部(含黄淮、江淮) | 日均温快速回落,早晚偏凉 | 降水减少、晴朗增多 | 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昼夜温差常>10℃

长江中下游 | 冷暖空气互动增多 | 阴雨过程增加,持续降温 | 不利晚稻抽穗扬花、中稻收割翻晒

华南 | 较处暑下降约3℃,多区县候平均气温降至22℃以下 | “白露雨”增多,日照较处暑骤减约一半,多为强度小、雨日多、连绵 | 有利于蓄水,但需防秋雨对农事的连续影响

青藏高原(以青海为例) | 多地日平均气温降至≈20℃,高海拔率先入冬 | 降水较常年偏多,近10年白露期平均降水37.4毫米 | 高海拔牧区进入草黄枯与青贮关键期

三 时间进程与物候

时间:白露一般在每年9月7日前后,为秋季第3个节气。

三候:一候鸿雁来;二候玄鸟归;三候群鸟养羞,反映候鸟南迁与储食备冬的节律。

四 生活与农事提示

穿衣与起居:谚语“白露身不露”,早晚适当增添衣物;体质偏弱者少食生冷,防“秋燥”,作息宜早睡早起、适度锻炼。

农业要点:

南方稻作区抓住晴好窗口收晒,防连阴雨与低温影响晚稻抽穗扬花;

华南东部等地可趁雨蓄水,为后续播栽做准备;

北方与西北农区注意低温冷害与连阴雨时段的田间管理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