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源与总称:古称“昏礼”,因古人行礼多在黄昏,后演化为“婚礼”,在五礼中属嘉礼,主旨为吉祥、祝福、孝敬。
三书:指聘书、礼书、迎亲书,分别用于订亲、列明聘礼清单、迎娶当日交接使用。
六礼:整套婚仪程式,包含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后世历代有所损益,但基本框架延续不辍。
婚礼阶段:分为婚前礼(订婚)、正婚礼(成婚)、婚后礼(成妻/成妇/成婿之礼)。
二 婚前礼要点
纳采:男方请媒妁向女方提亲,行见面礼,表达求亲之意。
问名:交换姓名与生辰八字,以合婚(俗称“合八字”)卜吉凶。
纳吉:得吉兆后,男方备礼告知女方,婚事初步议定。
纳征(过大礼):择吉日送聘金与聘礼,礼成后婚约基本确立。
请期:择定结婚吉日并与女家商定迎娶事宜。
亲迎:婚礼当日男方亲自迎娶新娘,为六礼中最隆重的一环。
三 正婚礼流程
安床:婚前择吉铺设新床,撒花生、红枣、桂圆、莲子等喜果,寓意早生贵子。
上头:择吉为新人梳头与祈福,常由“全福之人”主持,寓意婚姻美满、白发齐眉。
迎亲与出门:新郎至女家迎亲,新娘由长辈或伴娘撑红伞护送,象征开枝散叶;多地忌新娘脚沾地,以避不祥。
拜堂:行“一拜天地、二拜高堂、夫妻对拜”,随后送入洞房。
合酒(合卺):以交杯酒象征夫妻合二为一、相亲相爱。
闹洞房:亲友嬉闹庆贺,旧俗谓“新人不闹不发”,亦寓驱邪避凶之意。
四 婚后礼与地域礼俗
过门与敬茶:新娘过门后向翁姑及长辈奉茶改口,受礼并获赠首饰或礼物。
三朝回门:婚后第三天携礼回娘家祭祖、报平安,部分地区讲究当日日落前返夫家且不同房。
嫁妆:女方陪嫁,常见寓意器物如剪刀(双飞)、子孙桶/痰盂(祈子)、花瓶(花开富贵)、鞋(白头偕老)、尺(良田万顷)等,多取双数寓“好事成双”。
其他常见礼俗:如撑红伞(开枝散叶)、跨火盆/马鞍(红火、平安)、过门撒米(喂金鸡、避邪)等,因地域而异。
五 服饰器物与常见禁忌
服饰器物:婚礼尚红色,多见凤冠霞帔、状元袍;常用红双喜装饰;部分地区新人礼服忌有口袋,寓意不带走娘家财气。
常见禁忌:婚礼多避农历三月、七月及六月“半月妻”之讳;新娘出门多喜极而泣留“水头”;部分地区忌生肖虎者观礼;新娘礼服忌口袋等。
说明:各地礼俗差异较大,现代婚礼常作简化或中西合璧,可按家庭习惯与实际条件取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