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融合:典型案例与实践路径
自然与人文的交融,是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协同,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象化表达。从国家水利风景区到城市生态公园,从乡土艺术改造到“双世遗”国家公园,多地通过“生态为基、文化为魂”的理念,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有机结合,打造出兼具生态价值与文化意义的特色空间。
1. 水利工程中的“生态+文化”:功能与内涵的双重提升
水利工程不仅是防洪排涝的工具,更是自然与人文融合的载体。例如,河南林州红旗渠水利风景区以“人工天河”为自然基底,融合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”的红旗渠精神,打造了红色旅游、研学教育基地;内蒙古巴彦淖尔二黄河水利风景区依托总干渠水利工程,挖掘“总干”精神,建设了红色水利文化展示区、水科普体验区,实现了水利功能与文化传承的统一。浙江上虞曹娥江城防水利风景区则将百年一遇防洪堤与“一江两岸”亲水文化长廊结合,既保障了城市安澜,又通过舜帝、曹娥文化遗存及“舜会百官”“东山雅聚”等雕塑群,展现了四千余年的孝德文化与历史文脉。
2. 乡土重构中的“自然+艺术”:乡愁与现代的共鸣
乡土是自然与人文的交汇点,通过艺术介入可实现乡愁的激活与现代转译。福建安溪金谷溪岸公园以本土石头为原料,保留古岸、奇石、枯树等自然元素,将陈文令的万吨石头雕塑散落于溪岸,与山水岸石自然融合。《仰望星空》《行走的人》等雕塑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,老人在雕塑旁晒暖聊天,孩子们围着奇石追逐嬉戏,让艺术成为“家常话仙”的生活片段,重构了乡村人文生态,吸引了厦门、泉州等地的游客,推动了返乡创业与文创产业发展。
3. “双世遗”国家公园的“生态人文”共生:立体化的文明教科书
世界文化与自然“双世遗”地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典范。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既有九曲溪蜿蜒、丹山壁立的生态奇观,也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印记:架壑船棺藏着古代闽越人对生命的理解,宋代朱熹的著书讲学让理学思想滋养华夏千年,茶农世代传承的岩茶 *** 工艺沉淀着匠心。这里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都承载着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,成为人们触摸中华文明与自然共生密码的立体百科全书。
4. 城市生态公园的“历史+休闲”:城市记忆的活态传承
城市生态公园通过挖掘历史记忆,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符号融合,成为城市的“文化客厅”。呼和浩特通过北疆文化生态园、土城子考古遗址公园、大窑旧石器时代遗址公园等项目,以“山水为形、文化铸魂”为理念,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的自然基底与北魏文化、考古遗址等人文内涵结合,打造了“商业+文化+生态”复合体。土城子考古遗址公园用“四城嵌套”农作物种植展现千年历史格局,通史陈列馆与遗址展示馆联动,让游客在触摸城墙夯土、观摩出土文物中感受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实证。
5. 黄河生态廊道的“文化长廊”:母亲河的精神图谱
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其生态廊道建设注重“绿为底、文为珠”的融合。开封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以“一轴、一带、两线、三片区、十五个景观节点”为布局,种植泡桐、柳树等乡土树种修复生态,同时通过“黄河之殇”“黄河之魂”“黄河之光”三个文化展示区,串起义勇军进行曲创作背景、悬河文化、宋文化等历史遗迹,成为开封市民了解黄河的打卡地,也让黄河文化入脑入心,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。
这些案例共同证明,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不是简单的“相加”,而是通过“尊重自然、挖掘文化、创新形式”的路径,实现生态效益、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。无论是水利工程、乡土艺术还是国家公园,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:最美的风景,是自然与人文的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