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诸葛武侯”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尊称,由谥号与姓氏组合而成,是其身后对国家功绩的更高肯定与后世纪念的核心符号。
一、“诸葛”:姓氏标识
“诸葛”为诸葛亮的家族姓氏,源自琅琊郡阳都(今山东临沂沂南县),是汉代望族。诸葛亮字孔明,号卧龙,早年隐居南阳,后受刘备三顾茅庐出仕,从此“诸葛”成为其身份的核心标识。
二、“武侯”:谥号与尊称的结合
“武侯”的核心是谥号“忠武侯”,由蜀汉后主刘禅于建兴十二年(234年)诸葛亮病逝后追谥。谥号是古代帝王、大臣死后,朝廷根据其生平功绩给予的评价性称号,其中“武”与“忠”是对其一生的高度概括:
“武”的含义:古代谥法中,“武”代表“威强睿德”(威严刚强、智慧通达)、“克定祸乱”(平定战乱、安定国家)。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中原,以弱蜀对抗强魏,虽未实现兴复汉室的终极目标,但多次挫败魏军,保卫了蜀汉疆土;他平定南中叛乱(七擒孟获),稳定了蜀汉后方,其军事才能与战功符合“武”的谥法标准。
“忠”的含义:谥法中,“忠”指“危身奉上”(不顾自身安危侍奉君主)、“始终不渝”(对国家与君主保持忠诚)。诸葛亮自刘备白帝城托孤后,以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态度辅佐刘禅,事必躬亲处理政务,从未有过僭越之心,其忠诚品质被视为封建时代臣子的典范。
“侯”是周代以来的爵位等级(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),汉代延续这一制度,丞相通常封侯。“忠武侯”的爵位既体现了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崇高地位,也强化了谥号的权威性。
三、“诸葛武侯”的历史意义
“诸葛武侯”这一称呼并非单纯的谥号叠加,而是历史评价与民间认同的统一:
后世王朝多延续对诸葛亮的尊崇:东晋桓温追封其为“武兴王”,唐朝追谥“武灵王”,元朝追谥“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”,均以“武”为核心谥号,肯定了他的军事成就。
民间将其视为“忠臣”与“智者”的化身:“诸葛武侯”的称呼流传千年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、智慧的象征,其事迹(如《出师表》的赤诚、木牛流马的发明、空城计的机智)至今仍被广泛传颂。
综上,“诸葛武侯”是诸葛亮身后获得的官方谥号与民间尊称的结合,既概括了他“文可安邦、武可定国”的一生功绩,也承载了后世对其忠诚与智慧的永恒敬仰。